正文

第二章 修正哲学 卓越人生的王者智慧(2)

修正哲学Ⅰ 作者:修涞贵


,曾说过他的著作是“道路,而不是著作”。言外之意,哲学永远在“途中”,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则是问题史,哲学问题的终极解决之路就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问。从终极关怀的角度看,哲学问题不是自然问题,而是人类精神所特有的问题。

张志伟教授认为:

哲学是人类精神为自己所设想的理想家园,它体现的是人类试图超越自身有限性而通达的某种至高无上的、无限的、自由的理想境界。就此而论,哲学的对象不是现实存在的东西,而是理想性的存在。思想这个对象,也就是有限的思想者去思想某种无限的思想。这并不是说,存在着某种脱离人类精神而独立存在的思想对象,实际上所谓无限的思想不过是人类的理想对象,因而哲学就是思想与思想的“对话”,即现实存在的人类精神与自己的理想境界之间的“对话”,亦即人类精神的“反思”。

张志伟教授认为进入哲学王国的秘诀是:

将哲学家们的问题当作你自己面对的问题,或者把你自己的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哲学不是知识,而是思考。思考之为思考,总是针对问题的,总是由问题而引发的。

哲学不是一般的科学知识,它应该是每个人的需要,它要求每个人的灵魂在场。

所以我认为,人生需要立意高远,格局宏大,准确定位,高处站位,快速升位,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

感觉与理智是有差距的,很多时候人们所看到的与实际上用理性思维去了解和勘查的结果大相径庭。一个人如果只凭感觉活着,那么他的生活随时充满着变化的危险。我们只有拥有知识和智慧,才能掌控自己的生命轨迹,培养自己高远的气度、高明的识度和高雅的风度,使自己活出自己,让自己的心灵完全自由地翱翔于永恒真实的世界。而这正是修正哲学的使命所在。

二、中国哲学的特质

冯友兰认为,哲学是使人超越“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而达于“天地境界”。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看法,哲学应该是“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应该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之本”。

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这是习惯了西方哲学的思考模式之后,许多人习惯性提出的一个疑问。

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有哲学。

傅佩荣教授认为,哲学是“化隐为显”的工作,是把隐含在生活秩序中的信念,以清晰的概念展现出来。

所以说有文化必有哲学。任何一个群体所形成的文化当中,一定有其属于哲学的部分。如果没有哲学内涵,文化中的理想与观念就无法得到澄清与辨明,那么人们的生活也就只能依赖宗教中的信仰及习俗中的禁忌来维持稳定。

19世纪末,日本学者西周将希腊文Philosophy译成汉文“哲学”。“哲学”一词才第一次出现。中国晚清学者黄遵宪(1848 1905)又将哲学一词转介到中国。逐渐地,中国学术界也就开始用它来表述古今中外的哲学学说了。

中国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并无哲学一词,只有“哲”这个字。

传说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克商以后,向商朝贵族箕子问治国的“大法”(《洪范》),箕子讲了一番话,题为“洪范”。在这篇讲话里,箕子说他的思想本是由禹而来,禹是传说中夏朝的创建人,据说其生活在公元前22世纪。至于《洪范》的实际年代,现代学术界倾向于定在公元前4世纪或公元前3世纪内。

《洪范》中列举了“九畴”: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又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其中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事”是指貌、言、视、听、思。作者在书中描述了它们的积极方面: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这五个方面体现在人身上,就是:恭作肃,从作义,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哲”这个字与思想联系起来,就是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