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厚德载物 卓越人生的坚实根本(3)

修正哲学Ⅰ 作者:修涞贵


《礼记·中庸》中说:“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一个耳聪目明、充满了智慧的人,才可以去统治天下,才有能力去驾驭天下。广博宽恕、温柔敦厚,才可以包容万事万物。奋发自强、刚正不阿,才可以把事情做得非常完善。整齐恭敬、不偏不倚、中正正直,才可以达到虔诚、颐和的境界。文章条理周密而洞悉时事,自然明辨是非,明察秋毫。这是至圣之道的五种美德。

中国哲学认为,圣人与王者最好是同一个人,由圣人亲自担负“平天下”的大任。正如《管子·正世》中所说:“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又如《墨子·兼爱上》中所言:“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中国哲学的“以德为本”理念,集中体现在“圣”这个概念的变迁上。马中教授在其著作《人与和》中认为:

中国哲学的目的是成圣。最高的哲人就是圣人。“圣”在汉字中最初有聪明智慧的含义,所以《说文解字》释其本义为“通”,《诗经》中有许多“圣”字就是用其本义的。但是,经过中国哲学家们的解释、使用、发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圣”的基本含义却变成了“德”。

圣人是通晓伦常至道的人,王者是推行伦常制度的人,同时做到这两方面的人,可以达到天下最高级的目标。

我颇为欣赏《周易》中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生哲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上所积淀形成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它在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显示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周易》中所说的“厚德载物”,历来是人们崇尚的道德境界,就是每个人只有以道为体、以德为本,才能像博大无边的大地一样,以宽厚的德行承载包容万物。人与万物共生、共长、共存,从万物中汲取营养,方能成就一番事业。这两句话就是成为卓越人士的标准,要想拥有卓越人生,就得自强,就得厚德。我将这两句古训写下来,挂在办公室中,多年来一直都鞭策着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修正自我,超越自我。

了解中国传统道德宝库的博大精深,我们就禁不住会在心中激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达到日臻完善的道德品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兴业”,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形成“德风边草偃,胜气朔云平”的“开元盛世”。

二、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涓流不止,溪壑成灾”;“一趾之疾,可丧数尺之躯”,千百年来,这些古训被人们反复强调着。《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卓越人士应该时刻牢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尚书·旅獒》)的古训。

世界上一切“大”皆藏于“小”中,一切“小”皆镶嵌于“大”上。

细节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透过细节,能够洞察到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做人理念和处世原则。

日本历史上的名将石田,未成名之前在某观音寺谋生。有一天,幕府将军丰臣秀吉口渴了到寺中喝茶,石田热情地接待了他。在倒茶时,石田奉上的第一碗是大碗的温茶;第二碗是中碗稍热的茶;当丰臣秀吉要第三碗时,他却奉上了一小碗热茶。

丰臣秀吉不明白内中道理,石田解释说:这第一碗“大碗的温茶”是为解渴的,所以温度要适中,量也一定要大;第二碗“中碗稍热”的茶,是因为已经喝了一大碗不会太渴了,可以开始品茶了,所以温度要稍热,量也要小些;第三碗“小碗热茶”,则纯粹是为了品茶。

丰臣秀吉被石田体贴入微的做法深深地打动了,于是他让石田跟随自己,成为自己的幕僚,最终石田成为日本历史上一代名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