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厚德载物 卓越人生的坚实根本(5)

修正哲学Ⅰ 作者:修涞贵


《周易》以卑释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对此,朱熹解释说:“大抵人多见得在己者高,在人者卑。谦则抑己之高而卑以下人,便是平也。”可见所谓谦虚,就是卑己尊人、低己高人、以人为师的心理和行为。

《周易》中有言:“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乃天、地、人三才的一贯之道。

冯异是东汉名将,喜好读书。在投靠光武帝刘秀后,立下了许多战功,但为人谦逊,从不炫耀。每当别的将士聚在一起,吹嘘自己功劳时,他便退避到大树底下独自休息,因此被其他军士戏称为“大树将军”。他的这种居功不自傲、谦虚不自夸的行为赢得了众多将士的爱戴,也受到了光武帝的赞美。

程颐说:“君子志存乎谦巽。达理,故乐天而不竞;内充,故退让而不矜,安履乎谦,终身不易,自卑而人益尊之,自晦而德益光显,此所谓君子有终也。”当谦虚的人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在言谈间会把自己放得较低,能够恰当摆正自己位置的人,自然会赢得他人的敬重。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谦虽然卑下但不可逾越,尊贵而崇高。

刘邦在取得天下以后,谦虚地总结道:“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周易·系辞上传》中有言:“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谦虚是睿智的表现,刘邦把取得天下之功归于自己的爱将,他的谦虚美德也赢得了部下的敬重,部下也乐于为这样的君主效命。谦虚是人性中极高的品德。谦虚谨慎的人,大家都愿意和他合作,也容易与他达成默契。谦虚可靠的人,自然会赢得更多的朋友,在自己最需要帮助或遇到危机时,他人也会倾力相助。

“谦”有时也是一种对人生的自省。谦虚则谦和,谦虚的人绝不会“猖狂而自彰”,而常常是“沉静而自省”。一个人越是才华出众、成就非凡,他的视野往往越宽广,眼界往往越高远,对人生的认识也会越深刻,他想做的事与能做的事之间的矛盾也会越突出,就会越加感到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是那样的微不足道,而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周恩来作为一国总理,日理万机,但不管公务多么繁忙,每到一地他都要深入群众当中去了解情况。20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到上海考察,与一些电影演员会面。在亲切交谈中,有人热情地向他建议:“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周总理回答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卢梭说:“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谦虚是高贵的,因为它能把一个功成名就的人镶嵌得更加璀璨夺目。

《周易·杂卦第十一》中说:“谦轻而豫怠也”,王弼注曰:“谦者,不自重大。”即谦虚不是轻视自己,而是对自己的一种清醒认识。谦虚标志着一个人对世界、对自己的深刻把握,是对世界之无限、个人之有限这一哲理的领悟。而对自我缺失的认识往往是一个人走向卓越的新动力,这种沉淀的智慧会让我们的生命一步步走近世界的深处,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孟德斯鸠曾说过:“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斯宾塞认为:“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同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季米特洛夫也认为:“自负对任何艺术是一种毁灭。骄傲是可怕的不幸。”

美国《心理科学》杂志刊登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外表上看起来非常低调,为人谦虚,但他们的内心却很自信。华盛顿大学心理学专家安东尼·格林沃德认为:一个内心自信程度很高的人,其外在表现是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极度自我,另一种就是十分谦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