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仁者爱人 卓越人生的人格修养境界(1)

修正哲学Ⅰ 作者:修涞贵


中国文化一向重“德”,要求人们崇尚道德的价值,就像大地那样有宽广的胸怀,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周易》中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礼记·大学》中则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道德是人生之基,是卓越之要,是幸福之本。修身主要是修心,就是要进德、厚德、明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一、仁为全德,践仁成圣

“仁”位于五德之首,是一切德性的总和,是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保持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的价值依据。“仁”既被看做是一种具体道德,又被看做全德之名。“仁”在儒家推崇的诸德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高于诸德并统摄、涵盖诸德,而诸德又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仁”的原则和精神。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以“仁人”和“仁者”来指有道德的人,而以“不仁”和“非仁”来谴责不道德的人和事,对那些毫无道德自觉心的人会谴责其“麻木不仁”。可见“仁”在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地位。

“仁”为根本。“五常”、“四端”、“三达德”等都把“仁”放在首位。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基础,没“仁”“礼”就徒有形式而没有实质的价值。

朱熹认为“仁”相当于《周易》“乾卦四德”中的“元德”(“乾卦四德”是指“元、亨、利、贞”)。《周易》中提出“元者善之长”,所以“仁”是众善之长,即居众道德之首。

那么,“仁”是什么呢?《礼记·中庸》中说“仁”是“相人偶”,即一种人群相处才产生的关系,一个人独居不会产生“仁”。

孟子认为“仁”是“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朱熹认为“仁”是“浑然温和的天地阳春生育之气”,是“天地生物之心”。

《左传》中“仁”字有33处,《国语》中“仁”字有22处,《论语》499章中论及“仁”的达58章,共有105处,远超出孝、悌、天、礼等字之上。

“仁”既是天地生化养育万物的生生之德,又是人类慈爱悲悯的深厚情感。“仁”是人生所要终生奋斗的最高的、理想的道德境界。

《论语》中孔子对“仁”有着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因为孔子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即使是对“仁”属性的论述,对不同的弟子,孔子的解答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总的来说,“仁”包括“忠、信、恕、孝、恭、敏、宽、惠、智、勇”等丰富而深刻的仁爱思想,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 仁 可以视为全德”。

“仁”是道德之心的自然流露,对于“仁”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儒家主要倡导“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也就是说“仁”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

蔡仁厚教授认为,“仁”是道德的根本,是价值的根源;“仁”是全德目的名称,德目都依据于主观的发现和客观事物而建立;“仁”可以超越一切德目,统摄一切德目,是一切德行表现和道德创造的总根源;“仁”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仁则生,不仁则麻木而枯死;“仁”是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实现仁的境界是一种无垠的“纯亦不已”的过程;所谓“践仁”不仅是需要主观精神(行德行,成仁者,成圣人),而且需要客观精神(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修己以安百姓,都表示主观到客观,使家庭、国家、天下达成一体的过程),需要突出绝对精神(下学上达,践仁知天,天人合德,与物无对的境地)。

蔡仁厚教授的分析可谓是精辟至极,即“仁”可以润泽一切、统摄一切、成就一切。

“仁”概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和原则。而“爱人”则是儒家“仁本”思想的本质内涵。《论语·颜渊》中写道:“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论语·阳货》中写道:“君子学道则爱人。”而《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仁,亲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