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仁者爱人 卓越人生的人格修养境界(5)

修正哲学Ⅰ 作者:修涞贵


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 所以,鲁迅就想尽办法找到这些并不容易找到的东西。

父亲去世后,鲁迅对母亲更是牵挂。他曾写下了“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诗句,对母亲的牵挂溢于言表。

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之事,善事父母的“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与发展前提。只要是人,就应该对父母尽孝,对亲人尽责。

《礼记·中庸》中写道:“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孔子认为周武王、周公都是天下最孝之人。因为他们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又善于阐述先人的丰功伟绩。

孔子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意思是说,我们除了对父母恭敬孝顺,尽心尽力关心照顾老人外,还要继承父母的志向,继续完成父母未竟的事业,以达父母的心愿。

在历史上,司马迁秉承父亲司马谈写作古今通史的遗志,忍辱负重,历尽艰辛,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完成了父亲的夙愿。班固兄妹继承父亲班彪的志向,潜心研究,继先人之业,撰成《汉书》。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也就是说,作为子女,应当继承父母的正业善道,并将其发扬光大,彰显父母德行,这无疑是最大的孝道。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对父母行孝之事我们一般人都可以做到,但努力修身,出人头地,了却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这种难能可贵的孝道只有有志者才可以做到。

在尽孝道上,我觉得有必要再强调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能养不算孝”。这也是孔子的重要观点。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道,孔子答道:现在很多人以为能养活父母就算孝了,这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孝道不是像养只狗或养匹马那样简单,认为给点吃的、喝的就可以了。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与其他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又曾说过:“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

孔子把仅能养而不能敬提高到人畜之别、君子小人之别的高度来看待。可见,敬确实是孝的实质。

《礼记·祭义》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孟子也非常强调悦亲的意义:“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孟子进而提出悦亲之道:“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人子事亲,当以诚心尽孝,自可悦亲。不仅在态度上要对父母乐心养志,和悦敬亲,而且在行动上也要时时处处行之以礼,以表敬意。所以,我们不仅要养亲,更要敬亲。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写道:“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

古人把报效祖国视为追孝先祖,认为是人世最大的孝义,具有最崇高的价值。当代伟人邓小平曾说过:“我是人民的儿子。”祖国是我们伟大的母亲,精忠报国,为祖国母亲立功扬名,是每个中华儿女对母亲养育之恩最好的报答方式。

一个人如果胸怀孝爱与仁爱精神,从家庭出发,再到为社会、国家、天下人去努力奋斗,这样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四、仁者爱人,博施济众

《礼记·中庸》中提出“仁者,人也”。朱熹认为“仁是爱之理”,仁之事,就是爱人,就是利他。而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认为仁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博施济众。

《论语·颜渊》中说:“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孟子·离娄下》中主张“仁者爱人”。以“爱”释“仁”是历代儒者论“仁”的不二法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