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仁者爱人 卓越人生的人格修养境界(6)

修正哲学Ⅰ 作者:修涞贵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本源,注重人情与个体的心灵感受。“仁者爱人”的思想,即是以人为本。

“仁者爱人”就是爱别人、关爱别人,就是博施济众。它是“天下为仁”的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

爱人非爱己,这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孟的“仁者爱人”思想奠定了中国伦理的利他主义价值导向。

肖群忠教授在《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中写道:

仁爱与自爱是不同的,它是指向他人的,因而具有纯道德的性质。爱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意志、行动和义务,因为心中有了爱,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做奉献,尽义务,关心他,爱护他。如果没有爱的行动,那么,所谓“爱”就成为一种空洞的“抽象”了。因此,爱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义务,只是这种义务是出于爱之至诚、自觉与内发,因而,人们并没有感到为所爱的人所做的一切是一种义务,而只是一种爱情之自然流露与表现,这正好表现出了爱之义务的纯道德性质,有高度的自觉性,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只尽义务,不以获取权利为前提,这正是道德义务的特点及高尚之处,爱的义务是一种典型的道德义务。

仁者爱人,仁为“心之德,爱之理”。仁爱的感情,是对他人的一种喜欢、亲近、需要、关心和爱护。

古人云:“动人心者莫过于情。”情动之后心动,心动之后理顺。

孔子的“仁”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畴,它是指人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孔子对“仁”的思想所做的种种解释中,其主导思想是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孔子的“仁”是人的哲学升华。

《论语·乡党》中写道:“厩焚。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可见孔子的价值取向是注重人的生命安全,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

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从人与万物相比较的角度,肯定了人活在世界上的价值。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认为:人,是万物之灵。造就人才是推动公司发展的原动力。“企业即人”应是经营的基本理念,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就在于对人才的运用。

在松下公司,设立有“向家乡工作挑战的登记制度”。公司鼓励员工们在60岁退休前的最后10年回到自己家乡的松下公司相关企业工作。这种制度安排意在让为公司辛劳一生的老员工们,在50岁之后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安心愉快地生活。

在东方传统文化中,人们特别在意自己的最终归宿,在中国还有“叶落归根”的思想。因此,松下公司这种关心员工、体恤员工的做法赢得了人心,极大地提升了员工们的敬业精神,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日本企业对人的重视,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精神影响的结果。以人为中心的儒家管理精神在实质上表现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关心和爱护。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是把“家”放在一个人管理能力水平的角度上讲的。家庭和公司同等重要,不顾小家何以顾大家?不能对家庭负责的人,肯定不能对公司负责。如果有谁对家庭生活不负责任,即使他尽职尽责地努力工作,你也有理由怀疑他另有所图。

程明道说:“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如此说仁,已不仅仅是一种德,而更是一种精神。有此精神状态者,觉得天地万物与其已经合为一体,别人所感者,他均感之。

程伊川说:“仁者,天下为公,善之本也。”又说:“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也。”公与私相对,爱人者无私,至少亦不重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