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节:家乡的地理特点(1)

伤残的树 作者:韩素音


第二章 家乡的地理特点

家乡的地理特点0其实一个人的生命在他祖先那里就开始了,又向后延续到他的子孙那里。我父亲的生命,还有紧跟在他后面的我的生命,都发轫于我们家族的历史中。要描述这个家族,我必须回到往昔,讲一讲我的祖辈是怎样来到这块他们定居于此的土地上的。因为他们是客家人,也就是中国大陆上的流浪者。

这片肥沃的红土避难地有八万平方英里的幅员,一座座大山像一道道屏障把这片土地与广袤的中国平原隔开,这就是四川,意思是四道江水汇聚的地方。青藏高原隆起在它的西面,如同一道悬崖般护卫着它的城墙。这里的雪山和凉山山顶终年积雪,熊猫在山间憩息出没,甚至革命之后修筑的仍然只是一条条很窄的路,在群山之间起伏蜿蜒,一直通到拉萨。由四川来的十万茶贩曾经跋涉在山径上,每人负载四百磅的茶砖。他们要越过海拔五千米的高度才能登上青藏高原。四川的北面是宏壮的大巴山和秦岭山脉,这里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通往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东面的山脉更多,一道又一道,盘曲虬结,像一道道褶皱挡住了四川通往一平如砥的华中平原的去路。扬子江,这大海之子,穿过八百英里山势峥嵘的石灰岩地带,在犬牙交错的巉岩峭壁间咆哮奔腾,冲出一条蜿转曲折的河道。它在此摆脱了发育得狰狞古怪的原始山岩的束缚,又向前奔腾了一千五百英里,汇入大海。四川的南面也是崇山峻岭密布,回环缠绕,密实得透不过气来,好像千百万年前这里还是黏稠一团的时候被挤压过似的。山中有几条路径通往贵州和云南。四川就是这样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王国,是“大洪水”之前的远古时代的一片浩瀚内陆海留下的淤积起来的干涸海床。中亚高原从四川开始抬升,像巨人的台阶一样一级高过一级,最高的一级便是西藏。

作为长江之源的四条大江把四川这个名字赋予了这个省份。四条江滔滔急流,一路翻滚着流经四川,奔向广阔无垠的华夏大地。其中有一条江因为在其泥沙中发现了金子而被称作金沙江;还有一条江叫作岷江,两千多年前被一位来到四川红土盆地耕种收获的水利专家李冰驯服,效力于黎民百姓。原本奔腾不羁的江水从此流入九十万条人工开挖的沟渠中。这些沟渠组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水网,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一样,把这片淤积的河床灌溉成全国最好的出产稻米的土地。

四川省的省会成都就坐落在这片因水网密布而被称为陆海的平原上。成都以西八英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城名叫郫县,我们家族的祖先在1682—1710年间即定居于此。

张献忠与四川

张献忠与四川0明朝到了17世纪已临近末日,这片天府之国也陷入混乱动荡的悲惨境地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中。每一次政权更迭都有这样的起义相伴。那时有大批农民揭竿而起,反抗暴政。其中有一个木匠,名叫张献忠。他于16年出生在四川北面半荒漠化的陕西省,此人身材魁梧,面色灰黄,下巴厚重,人称“黄面虎”。1628年,陕西出现了饥荒,成群结队的难民涌向南面的平原,结拜为盗,还给自己起了诸如“山大王”、“平川王”之类唬人的名号。木匠张献忠便是这样一队盗匪的头头儿。他在北方的黄土地上纵横驰骋,打家劫舍。百万饿死者的尸骨散布在这里的驿路之上。他自号“八大王”,打过了黄河,席卷了水丰米足的中部数省。他占据了横跨长江中游且湖泊众多的湖北省的一部分,在这里称王称霸,杀富济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