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节:家乡的地理特点(2)

伤残的树 作者:韩素音


自1622年以来,明朝的皇帝就在北方与满族人不断交战,无力剿灭各地蜂起的农民暴动。葡萄牙的耶稣会士帮朝廷铸造了大炮,购买了火器,但收效甚微。满洲人在叛变的将领的协助下打进关内。

与此同时,张献忠沿长江西征,于1635年3月第一次攻陷成都。他遇到了当地人的激烈抵抗,便折向北方,重回他的老家陕西。1640年,他与另外几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结盟,离开陕西,重新占领了湖北省的二十一个州县,又率领队伍沿着上次的西行之路重入四川,再次占领成都。据说所有的居民都成了他的刀下之鬼,这是他的残暴本性使然。

继起的满清王朝的历史学家引用“黄面虎”张献忠自己的话揭露他,“上天悯人,人反悖天。杀!杀!杀!杀!杀!杀!杀!”城镇被攻陷后,得胜的将军习惯上会纵兵抢掠平民一炷香的工夫,但张献忠打进成都后,据说点上的是一炷巨香,足足烧了七天七夜。

张献忠在成都自封为西蜀王,统治四川,并抵御满清的进攻。所以张献忠尽管以残暴闻名,却又因此被看成是一个爱国者。1644年,顺治皇帝在北京登基,清朝建立。张献忠宣布效忠明皇后裔,打算在四川和陕西招集兵马,把这两个省变成抗拒满清的坚固堡垒。但满清骑兵的行动太快了,1645年秋,旗人大军击败并杀死了张献忠。成都再一次沦陷,遭到了极为野蛮的洗劫。

随后的五十年间大屠杀接连不断,成都平原十室九空。谁都说不清究竟有多少人被杀,只知道1710年统计的成都平原的人口数不到十二万,而上一世纪统计的人口数是两百万。幸存下来的人不是逃进深山,像猴子一样住在树上,就是躲入长江岸边悬崖上的岩洞里,变成原始穴居人。

在成都的一个公园里,也就是张献忠当年加冕当上西蜀王的地方,直到1949年还立有一块石碑,名叫“七杀碑”,因杀字在碑文中出现七次而得名。所有四川的儿童都被告知,这是张献忠的碑,此人曾屠杀过百姓。我在1963年之前一直相信这种说法。那年我在杭州的一家博物馆,听到了一种与此相反且流行于当今的观点,说张献忠其实是个爱国的强盗,是个超级罗宾汉。四川人口大量减少的责任不在他,因为在他死后四十年仍有抵抗满清的组织,屠杀仍在继续。实际上四川偏远山区的民族如苗族、傈僳族等,从未中断他们反抗满清统治的零星暴动。在这些持续了很长时间的大屠杀之后,必定还有饥荒、疫疠夺去上百万人的生命。今天,“七杀碑”已经从公园挪走,而张献忠的是是非非已交给成都大学的历史学家作认真的考证,以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客家人

客家人0我讲述这段历史,是因为正是由于四川人口锐减,客家人才会迁徙到这个省份,而我们家族正属于客家人。直到三十年前,四川省还有些村子全村人都讲客家话。时至今日,安富镇的陶工和若干河流岸边的麻布织匠仍是客家人。

中外有关客家人的著作和档案汗牛充栋。他们的根在黄河流域黄土平原上的河南省。在基督诞生前五百年的一个贤哲辈出的时代,这里是汉文化的中心。然而北方平原的汉族人却不断遭受侵略者的蹂躏。侵略者骑着马,从西伯利亚大草原奔突而来。他们分属鞑靼、蒙古等不同的民族。汉族的大迁徙屡屡出现。这样一来,本来人烟稀少的中部和南方也因北方移民的到来而繁荣发达起来。客家人便是这许许多多农民迁徙大军中的一支。在数世纪的岁月中,这样的大迁徙必定反复出现过。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和水旱灾害发生的年代,迁徙的人数必定会大大增加。其实因泥沙淤积、河床不断升高,黄河经常泛滥。在过去的二百多年间,黄河九次改道,每一次都要淹没跟英格兰一般大的土地,致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

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从农民起义开始,这种时候也会有数百万一无所有的饥民作大规模的长途迁徙。这在北京的历史博物馆里都有记载,因为这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在不久前才寿终正寝的漫长封建社会里,这样的行动是一个民族为寻找出路所付出的努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