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节:家乡的地理特点(3)

伤残的树 作者:韩素音


“客家”这个词并不表示一个种族集团,因为客家人也是汉族的一部分。这个词适用于所有离乡背井的农民,只是在10世纪以后才用来表示一个特殊的群体。总起来看,这些逃离苦难的灾民是一些“寻求屋檐的人”。客家人是对背井离乡者和逃难者的一种比较客气的说法。针对这类进入新地域的移民,已形成一套管理规范。据此可以向他们提供生活必需品,安排他们定居在需要人开垦耕作的土地上,以避免他们与原住民发生冲突。

据客家人自己讲,在有记载的历史上,他们迁徙过五次。第一次迁徙可以上溯到公元311年前后。当时他们渡过长江,定居在江西和安徽两省。有几位客家人的历史学家认为那时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传说、传统、习俗和方言。但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第二次迁徙发生在公元874年,当时的动乱持续了数十年,唐王朝即将覆亡。第三次始于公元1276年,起因是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由西伯利亚南下。这次迁徙客家人遇到了较大困难,当时中南各省大部分地区已有人生活,荒野已被垦殖,肥沃的土地已有人耕种。客家人被迫迁往更靠南的地区,或是被赶进穷乡僻壤。他们来到福建、广东、台湾和今天的越南北部,在较为贫瘠的地方住下来,繁衍生息。

由于客家人流动性强,吃苦耐劳,有开拓精神,朝廷把他们看作能力最强的拓荒者,最适合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居住。

客家人遍布南方和中部各省,修建的村庄往往像堡垒一样坚固。他们繁衍得很快,这样势必需要更多的土地。他们拥有的只是一些薄地。因此,为了能弄到较肥沃的地块,他们与原来的居民展开了无休止的争斗,攻打人家的村寨,也被人家攻打。他们修建了寨门和塔楼,到了夜里就把自己锁闭在寨子里。时至今日,在英国殖民地香港,许多客家村寨仍是这个样子。

环境塑造了他们的群体性格: 排外,节俭,自己内部相待以诚,对外却不善睦邻,随时准备打仗。“客家人”这个称呼已成为他们身上的烙印,他们以此为傲。

客家人的第四次移民是在满清王朝建立之后。1680至1720年间,清朝的康熙皇帝多次出巡,企图以此笼络江南人的民心,并把客家人安置到四川等地。朝廷给移民中的每个男子发放八盎司的银子,每个女子或儿童发四盎司。大批客家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四川的,其中就有我的祖先。

客家人的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移民发生在太平天国起义末期。这次起义是已成为中国历史一个特征的历代农民起义中的一次。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代革命者把它看成自己的先驱。

太平军令客家人倍感自豪,因为太平军的领袖就是位客家人,名叫洪秀全。他于1850年举起了反抗清廷的大旗,上百万人汇聚到他的旗下,一直打到长江,占领了南京。洪秀全将南京改名为天京,将其定为太平天国的国都。

客家人0洪秀全使每个人都享有公平正义。在他统治的数以亿计的人口中,女人不必再裹脚,土地被重新分配,赋税减轻,象征满人奴役的辫子也割掉了。

起初,西方列强还是同情太平军的,但后来他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清廷得到了西方人的支持。清廷聘请戈登将军率领官军攻打太平军。这个戈登刚刚劫掠了北京的颐和园,现在又转而为他欺凌过的朝廷效力,且被赏以高官厚禄。但他拒绝了赏金,也不赞成大屠杀。当南京城经过两年铁桶般的围困后终于陷落时,留在城里的四万居民无一人投降,全部遇害。天王洪秀全亦服毒自尽。

1964年,我走访了洪秀全的故乡。这里离广州不远,已经建立了公社。自打四年前修筑起水坝,这里日益繁荣。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军要斩杀所有姓洪的男人、女人和儿童,意在让洪姓断子绝孙。许多洪姓人潜逃了,或是换了姓氏。一个世纪后,在洪氏家族生活的这个有三百多户人家的小村子里,二百八十六户都姓洪。

在历次大屠杀的威胁下,很多客家人移居东南亚,或是经人劝诱,乘船漂洋过海,到东印度群岛(即印度尼西亚群岛。——译者注)、马来亚、美国,甚至远到巴拿马、巴西和非洲当签约劳工,修筑铁路或运河。今天定居在沙捞越的华人后裔百分之百都自称是客家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