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低碳转型的内部压力02

低碳转型路线图 作者:熊焰


(二)刚性的碳排放需求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建设阶段,这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而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也难以改变,中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碳排放增加的问题,这进一步加大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难度。

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对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的描述中可发现三大特点:第一,排放总量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历史累计量仍低于主要发达国家。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195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900万吨,仅占当时世界总排放量的131%;1950—2002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617吨,居世界第92位。第二,人均碳排放量较低,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5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3%。第三,碳排放强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下降速度较快。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199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547kg二氧化碳/美元(2000年价),2004年下降为276kg二氧化碳/美元,下降了495%,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2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下降了161%。国务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

中国刚性的碳排放需求有几个重要的原因:首先,在人口因素方面,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中国的基本特点。其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再次,反映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显示,能源的利用效率在提高,但是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较难降低。

综上所述,虽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强度下降显著,但如果考虑本国人口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大因素可知,随着经济的继续增长,中国碳排放需求将继续处于刚性增长的势头。

(三)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为271∶413∶316,2000年为151∶459∶39,2008年为113∶486∶401,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电信、旅游、金融等行业,国内产业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见图3-4)。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而言耗能更低、污染更少。值得欣喜的是,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5%,自2003年来增幅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此外,第二产业内部分为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所创造的产值大约占90%左右(见图3-5),而工业又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从工业的内部结构来看,高能耗行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业比重偏低。如果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如机械、信息、电子等高附加值行业的比重增大,将使节能低碳更容易实现。

(四)外向型贸易结构导致内涵碳排放较多内涵碳排放是指产品上游加工、制造、运输等全过程所消耗的碳排放量。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在不断扩大(见图3-6);另一方面,中国对外贸易在获得空前发展的同时,贸易依存度也在不断的提高(见图3-7)。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基本保持在10%的水平上下波动,1978年该指标为98%。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外贸依存度呈现出梯级增长的发展态势。1978—1990年外贸依存度总体水平维持在20%以下,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起步阶段;1990—1994年外贸依存度进一步上升,保持快速的上升势头,1994年达到4229%;1995—2002年外贸依存度出现了小幅的上下波动,并有上升的势头,其中2002年外贸依存度超过1994年的水平,达到4270%;2003年以后,外贸依存度又有了进一步的增长,2006年该指标达到峰值(665%)。至2010年,中国外贸依存度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60%左右),然而英国、美国和德国等高度成熟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该指标仅仅20%左右,中国是明显的外向型经济体。

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美、日、欧等国家的产业远远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处于产业的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仍处于劣势。从出口商品构成可知,中国出口商品很大一部分是高能耗、依赖原材料、简单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中国在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给本国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从2002年中国内涵能源净值流向分布看,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内涵能源净进口国,净流入约25691万吨标煤,而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内涵能源净出口国,净流出约75242万吨标煤,占净出口内涵能源总量的31%。其次是中国香港,约7090万吨标煤,主要用于转口贸易流向世界各地。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日内涵能源净出口大约4894万吨标煤。美国和日本二者相加约占总量的50%以上。

依据中国外贸进出口的快速增长趋势,在不考虑部门投入产出结构性变化的条件下,2006年中国净出口内涵能源将达到63亿吨标煤,占当年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从16%上升到257%。这种国际贸易结构决定了中国作为内涵能源和排放的净出口国,一方面有巨大的外贸顺差,另一方面有巨大的生态逆差,这将会拉动能源和碳排放的快速增长。

内涵碳排放是我国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如果不区别加以对待,将会夸大中国的排放责任,使发展的权利受到损害。另一方面,这也是促使中国不得不进行低碳转型的重要内部压力之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