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能源替代之路(1)

石油枯竭的后天 作者:刘锋


第四章 能源替代之路

如同人类社会形态的更迭不平坦一样,能源替代的进程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其间必将伴随着替代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的博弈。在煤炭替代薪柴,石油替代煤炭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无不体现着这种博弈。新能源对旧能源的替代,并非是完全将旧能源取而代之、弃之不用,而是新能源对旧能源在社会能源供给中的主导地位的替代。煤炭替代薪柴,并没有消灭对薪柴的利用,只是改变了千百年来人类钻木取火、伐薪烧炭的能源生活方式。同样,石油替代煤炭,也只是降低了煤炭在社会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取代了其在社会能源供给中的主导地位,煤炭的大规模利用并没有因此而停滞。由此可见,未来对石油的替代一定不是单一方案。某一种替代能源作为主导能源,其他类型的多种能源作为辅助能源,众多的能源利用新途径作为补充能源,这种共存的能源结构模式将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主导人类社会的能源供应。

替代品的价值

在商品社会中,西方经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被看作是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价值规律认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规律要求商品实行等价交换。而在实际的商品交换中,由于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价格往往同价值相背离,表现在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涨到价值以上,反之,当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跌到价值以下。商品社会正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不断调节社会生产,实现供需平衡。

煤炭、石油能源作用商品,自然也遵循这一规律。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一些人会想当然地认为,一方面随着社会对煤炭、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煤炭和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可供应量必然越来越少。在需求增加与供应减少的双重作用下,其价格自然会越来越高。乍一看,这种观点似乎有些道理,但通过深入分析,这种认识却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其忽视了替代品的价值。

美国学者罗塞尔·罗伯茨在其所着的《看不见的心--一部经济学罗曼史》一书中,讲述了一个经典的案例:作为经济学老师的戈登先生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世界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是5310亿桶,每年平均消费量是165亿桶,那么全球石油有多少年就会被消耗殆尽呢?聪明的学生直接按计算器,不到5秒钟就给出结果,5310/165=年;笨拙的学生用手算,很快也得出了同样的答案。但戈登先生却摇头说NO,并且不忘告诫学生们这是经济学问题,而不是数学问题。同学们都面面相觑,迫于无奈,戈登先生最后只好告诉大家,答案是永远也用不完。而且还不忘幽上一默,这可不是脑筋急转弯问题。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石油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时,就会刺激市场开发出石油的替代品,剩下的石油由于成本太高而无法开采,自然就不会用完,这便是问题的实质。

上个世纪80年代,关于不可再生资源是否会耗尽这一问题,美国两位经济学家--马里兰州大学的朱利安·西蒙和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埃尔里奇曾进行过一场着名的赌博。悲观派埃尔里奇认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迟早会被用完,其价格将会大幅上涨;而乐观派西蒙则认为,这些资源不会用完,因为技术进步会使替代品出现,从而解决这些问题。而且从较长时间看,其价格不但不会大幅上升,还会下降。在互不服气的情况下,赌博看来是最自然不过的解决方式了。两人选定以铬、铜、镍、锡、钨五种金属作为赌博对象。每人以假想的方式买入1000美元的等量金属,每种金属各200美元,以1980年9月29日的各种金属价格为准,假如到1990年9月29日这五种金属的价格在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上升了,则西蒙就要付给埃尔里奇这些金属的总差价;反之,假如这五种金属的价格下降了,则埃尔里奇就要付给西蒙。结果到了1990年,这五种金属无一例外地跌价了。尽管埃尔里奇觉得诧异,不愿相信这最后的结果,但他仍然守信地将输掉的几百美元赌资付给了西蒙。而西蒙也心安理得地照单全收,丝毫没有不好意思,反而觉得这才真正体现了契约精神。西蒙之所以赢得这场赌博,凭的就是替代品的价值,也就是替代品经济所反映的商品价格机制。比如,铜和锡的价格上涨分别导致了塑料制品、光导纤维等替代品的大量涌现。替代品的出现意味着供给增加,结果使这些不可再生的稀缺金属价格大幅下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