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能源替代之路(2)

石油枯竭的后天 作者:刘锋


事实上,西蒙掌握的并非什么高深的经济学新理论。因为早在1931年,美国经济学家哈罗德·霍特林就在其经典的《可枯竭资源经济学》一文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提出了着名的“霍特林原理”。该理论认为,当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上升至一定水平时,必然会刺激相关替代品的开发与生产,其价格会因替代品的大量生产而下降,甚至低于原来的价格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西蒙的获胜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

按照霍特林原理,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能源矿产资源,在技术进步和价格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永远不会有耗尽的那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应用霍特林原理时有个重要的假设,那就是在一定的时候,需要有好的具备竞争力的替代品出现。对于不可替代的可枯竭自然资源,则明显超出了其讨论的范畴,尽管自然界中鲜见这样的资源。就石油来说,凭借人类社会对其依赖的深度和广度,石油至少可以被看作是不易替代的自然资源。因为如果石油容易被替代的话,人类就不会对石油产生如此程度的依赖了。可见,完成对石油的替代绝非如其他自然资源那样简单。我们回到埃尔里奇与西蒙的赌局。假如埃尔里奇当时更加深思熟虑一些,坚持以石油而不是那五种金属作为赌博的标的物,与西蒙进行对赌的话,或许结果就是另一码事了。要么是西蒙觉得占不到便宜而放弃赌局,要么就是变换底牌重设赌局。但无论如何,埃尔里奇至少不会一败涂地。

石油的替代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石油也一定不是在剩余最后一滴的时候才完成替代的。煤炭替代薪柴、石油替代煤炭均不是在原来的能源枯竭后才开始的。如煤炭替代薪柴,并不是在薪柴消耗完了才进行,而且薪柴的可再生性决定了其是不会耗尽的。同样,煤炭现如今还在大规模利用,这并不相悖于石油替代了煤炭这一事实。沙特阿拉伯前石油部长、欧佩克创始人之一的亚玛尼亲王曾有句远比其本人有名的名言:“石器时代的结束并不是因为石头用完了,石油时代同样如此。”在对石油替代过程的总结上,这句话被引用的频次可以说足够多,已经显得有些老套了。但尽管如此,我们恐怕找不到第二个比这句话更深邃而又更简约的表述。

如果今后人类社会难以承受石油短缺之困,在石油储量所剩无几的时候就真正开发出了石油的替代品,从而完成对石油替代的话,这不啻是人类社会的福音,至少人类社会治愈了长期养成的“油瘾”。如果有不幸的情况发生,这里说是万一,万一在没有开发充足的石油替代品之前,人类就耗光了石油,那么世界末日似乎真就到了。

能源替代的价格先兆

当一种能源被另一种新能源替代前,价格往往是极其敏感的信号,旧能源的价格一般会出现剧烈波动的过程,这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自然结果,通常可看作是能源替代进程的先兆。

在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很长时期里,木炭一直是英国的主导能源。木炭不仅用于英国普通家庭的炊事和取暖,作为燃料更是被大规模用于工业领域。尤其在冶金行业,木炭既是燃料,又是冶炼工艺过程的还原剂,使用相当广泛。由于木炭的获取需要更多的木材进行烧制,另外,木材也大量用于建筑业和造船业,英国有一半的工业体系可以说是建立在木材利用上。正是基于这层含义,史学家布罗代尔才说,18世纪之前的英国文明是木材和木炭的文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