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能源替代之路(4)

石油枯竭的后天 作者:刘锋


总体上来说,价格优势是煤炭、石油当时分别以不大的市场阻力,得以顺利地进入社会领域的主要原因之一,技术因素当然也不可忽视。就像廉价的煤炭曾经强有力地推动了十七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样。廉价的石油也是战后几十年西方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在二战后的繁荣日子里,整个工业世界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廉价石油来推动的,这看起来是一段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共同的“蜜月期”,这种蜜月期在1973年后戛然而止了。

反观目前石油替代过程的艰难处境,替代能源在价格上的天然优势的缺失是主要症结之一。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例,它们除了具有减小温室气体排放的清洁优势外,价格方面并不具有天然优势,甚至有的存在明显的劣势,从而造成对石油价格的变化响应迟钝,自然而然地弱化了其进入社会领域的机会。此外,大多数可再生能源属于间歇性能源,受自然条件制约与变化的影响明显,应用上的技术缺陷不言而喻。试想,在替代品一无价格优势,二无技术优势,仅依赖一定的环境生态优势的前提下,整个替代过程如何发生?对可再生能源而言,这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市场门槛。技术上缺乏竞争力的替代品,赋予其再多的市场培育机会通常也无济于事。

可再生能源呼唤在技术上的革命性突破,唯有如此才有望大幅度地降低价格成本。不过遗憾的是,这种技术突破迟迟没能到来。像太阳能电池一样,现有的技术水平除了发电效率稍高外,与五十多年前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过去几十年里石油价格历经数次暴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总是处在形式大于内容的尴尬境况之本因。

难怪不明就里的人会疑问:为什么人类历经数十年开发而可再生能源仍不具备大规模竞争力?为什么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仍只占很小的比例?为什么替代能源总是在油价暴涨的初期喧闹上一阵,而后期仍摆脱不了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这一连串问题的答案有着同一指向性,那就是,这场替代石油的征程从一开始出发就在崎岖的山路,而不是在塑胶跑道上,不平坦是注定了的。

石油定价的多极博弈

目前为止,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产品其价格形成过程像石油这么波诡云谲、复杂多变。解读石油的定价过程既需洞幽察微,更要面面俱到。

首先,石油的自然属性是一种碳氢化合物,由其派生出第一自然属性为燃料的能源产品,第二自然属性为化工原料的石化产品。

作为一种能源与化工属性兼具的商品,石油的价格自然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其价格显然由供求关系决定。石油供不应求,则价格上涨;供过于求,则价格下跌,石油价格的波动受市场之手调节。从市场因素的角度解读石油价格的波动,这看起来简单而有效,但有时却会存在问题。因为其无法解释为什么有时石油产量一直大于需求的情况下,油价仍不断上涨,反之亦然。油价为什么会长期与价值规律的指向相背离?退一步讲,即使油价与价值规律的指向一致了,问题也依然存在。因为仍无法解释为什么短期内石油价格会产生巨大的波幅。比如,每桶石油的价格从几十美元到上百美元,再回到几十美元,这一趟跌宕起伏的过山车之旅极其短暂,竟然可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与其惊叹其中的玄妙与诡异,倒不如感慨价值规律的缺憾与无能。就数字而言,2008年6月份全球石油日均供应量为8650万桶,相比5月份增加35万桶。后面的几个月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基本上保持平衡,但是国际油价却不理会,照样从100美元飙升到最高147美元。这些事实说明国际间石油供需关系与油价的关联度已经不高,市场不需要额外的石油来稳定价格。明眼人都能看出这种波动的背后有“黑手”在挥舞。可见,拨动油价之弦,聒噪整个世界的并非仅仅是市场这一只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