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能源替代之路(5)

石油枯竭的后天 作者:刘锋


其次,石油的社会属性赋予了其天然的金融特质,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使得石油成为了一种金融产品。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就是当今全球金融资本上演石油博弈的两大主战场,日均数百亿美元的交易额使得金融市场对石油价格有充分的话语权。油价暴涨暴跌的幕后推手自然缺不了高盛、花旗、摩根等不少国际金融巨头的席位,当然也不少了各类对冲基金及大大小小的套利资本的身影。借助石油供求多少、美元汇率升降、地缘政治松紧等等一箩筐或明或暗、亦真亦幻的消息、题材和噱头,金融市场连轴转地上演着一出出刀光剑影的博弈大戏。国际油价时不时就被金融资本所绑架,成为它们手中的提线木偶,人为地把玩和操纵。从这个角度说,金融资本就是拨动油价之弦的另一只手。

把石油作为一种能源、石化和金融产品,从经济因素的角度来解读石油价格的波动,似乎很有说服力了。但这仍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因为它无法解释有关石油的许多有悖于经济学常理的诡异现象。比如,在低油价的时候,一些石油产业巨头不停地增加石油产量、提高炼油能力;而在高油价的时候,他们却对开发新油田、提升炼油能力等赚钱买卖提不起兴趣。尽管从经济效益上讲不通,但这种情况却时常发生。再比如一些国家放弃本国油田不予开采,而宁愿舍近求远、花费巨资从别国进口高价石油,个中缘由也绝非经济因素所能考量。由此说明,还有第三只手在超脱经济的更高层面上拨动着油价之弦。

最后,石油的社会属性还赋予了其独有的战略地位,这使得石油更成为了一种政治产品。1973年由中东国家主导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使石油价格在一年间从3美元/每桶暴涨至13美元/每桶,造成了全球的能源恐慌以及欧美经济的严重衰退。全球社会第一次领略到了石油作为政治产品的巨大杀伤力。而后,美国在深刻领悟石油政治之精髓的基础上,利用其在全球的优势地位,坐庄主导了石油政治的大牌局。从石油战略物资的储备到纽约石油期货的创立,从敲打萨达姆到驻军伊拉克,美国的一切行动无不是为这个大牌局服务。美国出牌之老辣、手法之娴熟、力道之精准至今无出其右者。美国对如何修订游戏规则总是成竹在胸,因而才会把石油政治的牌局打得既眼花缭乱,又玄机重重。作为拥有全球军事存在,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其对国际油价的掌控能力无可匹敌。众所周知,引发国际油价波动的因素很多,如产油国一场小小的政治动荡很可能就迅速传导到市场,蝴蝶效应般地引发国际油价的大震荡。但问题的吊诡之处就在于,类似的事态往往以美国的介入并以美国希望的朝向而收场。我们看到,伸长的美国之手每每紧攥;事实上,攥着的不只是饵料,还有拳头。这只超脱经济层面的拳头就是政治之手。

在分属于市场、金融、政治的三只手相互掣肘、相互角力下,石油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三只手的合力作用,最终被拿捏成了将能源、化工、金融、政治这些分野明显的符号凝聚于一身的复合体。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物品能像石油这样被赋予如此多重的身份与角色,并且每一种身份都名副其实,每一种角色都能完美胜任,与其叹服这三股力量的塑造力,还不如叹服石油本身的魅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