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共姓中华(2)

和谐万岁 作者:李永田


但对整个历史进程作宏观的考察,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交流、进步、融合,乃是历史的主流、是人心所向、是大势所趋。我们的各族人民在共同开发祖国疆域、共同保卫祖国领土、共同发展祖国经济、共同繁荣祖国文化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建立了血肉的联系,共同结合成为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乘坐历史的飞船,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汉、唐作客。参加我们几位祖宗的婚礼,喝上几杯醇美的喜酒,领略民族之间的亲情吧。

西汉初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汉王朝订立了友好盟约:“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这位单于顺应汉匈两族人民的愿望,以他卓有成效的努力,结束了匈奴政权与西汉王朝之间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对立状态,开辟了以后长达60年之久的友好局面,在我国北部地区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的升平景象。

说到呼韩邪单于的功绩,人们自然会想起那位容貌俊美、仪态大方、心地善良、通情识礼,为民族融合作出贡献的汉家姑娘王嫱。

王嫱也叫王昭君,出身贫寒,是汉元帝刘奭后宫里的一个宫女。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到长安时,提出了愿意当汉家的女婿,复通和亲之好的要求。昭君得知这个消息,欣然应召,主动请行。汉元帝应允,把她许配给呼韩邪单于为妻。

为了表示对这次和亲的重视,汉元帝又让王昭君将大量礼品带给匈奴,并把这一年的年号改为“竟宁”,意思是,从此边境地区就要永远安宁了。呼韩邪单于更是对自己的汉家妻子倾心敬爱,对汉朝倍加感激。他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感激她为匈奴民族带来了吉祥和安宁。

王昭君在习俗完全不同于内地的塞外,生活了几十年。生下1男2女。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子女及周围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努力地维护着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

这样,昭君出塞,就不仅仅是一个内地女子远嫁塞外的爱情故事了,而是作为造福于汉匈两族人民的佳话,留下千古美谈。从这以后,汉文化和汉族人民的生产技术,如计算方法、凿井、筑城、修造房舍等开始传入匈奴,促进了匈奴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匈奴的良马和养马技术也传入了内地。

“昭君芳名垂青史,胡汉和亲识见高;词人各述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今天,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南郊大黑河畔有座“青冢”,相传就是昭君墓。络绎不绝前来瞻仰的各族游人,无不对王嫱这位民族团结的先驱怀有深深的崇敬。

与“昭君出塞”的动人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文成公主入藏。

唐朝初年,在我国西南边境地区,生活着一个古老的吐蕃族,这是现在藏族的祖先。吐蕃族有一位“慷慨才雄”的首领,人们尊称他为“松赞干布”。年轻的松赞干布平定了内乱,统一了整个西藏高原,建立起奴隶制的政权,把都城迁到逻些(现在的拉萨)。他顺从西藏高原广大民众的愿望,迫切要求与“贞观之治”时期极其强盛的唐帝国通好,以得到唐王朝的支持,巩固统治秩序,发展西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和亲”已经成为一种很好的民族团结友好的形式。唐朝如果能将公主嫁给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便被看做是一种了不起的恩典。松赞干布曾经四次向唐皇帝求婚,终于得到了唐太宗的应允,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松赞干布喜出望外,立即准备了丰厚的聘礼:黄金5000两、宝物珍玩数百件,并且让他的宰相禄东赞到长安去纳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