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到北方前线拍摄(1)

梦开始的地方 作者:吴印咸


吴印咸和摄制组的同志乘小船破冰东渡黄河,用骡驴驮运摄影器材,翻山越岭。在行军过程中,吴印咸亲身实践了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路上,他们严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此相应,他们也体会到了军民鱼水般的感情,沿途受到了老百姓的热情接待。

经过长途跋涉,电影团终于到达了晋西北、晋察冀等地区。此行,吴印咸他们所拍的内容以八路军的活动为重点,如练兵、战斗、学习、民兵活动,同时也拍摄了不少反映抗日根据地军民关系和军民兴办战时军事工业等。

由于敌后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开来,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需要穿过敌人的封锁线,由于日军“扫荡”频繁,摄制组经常要匆忙地转移驻地,一行动就是几十里或几百里路程不停顿。有好几次,摄制组的驻地突然遭到敌军的包围和袭击,幸亏得到部队援救才得以突围出来。

到1939年底,影片需要的材料大部分已经拍摄完毕,电影团也兵分三路,进行影片的最后工作:袁牧之带着拍摄好的胶卷回到延安争取时间进行后期制作;剩下小部分未拍的内容由吴印咸和徐肖冰分头拍摄,徐肖冰带着从第四军分区来的吴本立去晋东南八路军总司令部拍摄,吴印咸则带着抗大二分校来的马似友前往北平西部前线拍摄。在拍摄《延安与八路军》的同时,吴印咸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

在平西,吴印咸拍摄了八路军120师358旅的战斗生活以及民兵活动等内容之后,又越过雁北的崇山峻岭,穿过敌人严密封锁和控制的同蒲铁路,进入晋察冀边区,在那里拍摄聂荣臻司令员在前方的活动。

120师是1937年8月在中央军委的决定下由红二方面军和部分陕北地方红军集中改编而成的,师长为贺龙,其他的负责人有关向应、周士第、甘泗淇等,全师14 000人。这是一支勇武之师,从成立那天开始就屡立战功,打响了雁门关伏击战、齐会战斗、陈庄战斗和米峪镇战斗等著名战役。

1940年的一天,吴印咸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寻找着拍摄素材。此时战斗刚刚结束,整个战场上还弥漫着呛人的火药味,远处依然能听到零落的枪炮声。他看到贺龙、周士第、关向应、甘泗淇等人来到前线视察,贺龙手拿着望远镜,正在与其他人讨论着战斗局势以及下一步的作战方针。这一场景使吴印咸心中一动,他蹲下身子举起照相机按下了快门。镜头里:贺龙正在抬手指向前方,周士第、关向应、甘泗淇也都随着他的动作向前望去,四人背后硝烟弥漫。这张后来名为《前线视察》的照片将八路军抗日将领那雄姿英勃发、斗志昂扬、克敌制胜于谈笑之中的精神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

摄取人物形神兼备的典型瞬间一直是吴印咸在拍摄人物时的追求目标,《前线视察》是他较为满意的作品之一。

这次拍摄中,吴印咸对师首长贺龙、关向应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贺龙是中共军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在军队中独当一面,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他率部在晋冀抗日最前线与日军激战两年多,指挥和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毙伤日伪军两万多人,扩大并巩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

通过近距离接触,吴印咸发现“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不仅充满了豪气,而且心思缜密。贺龙非常关心电影团,得知他们虽有骡子,但主要用来驮运摄影器材,而电影团成员都是靠两条腿奔波在拍摄现场时,就给电影团的主要成员配上了骏马,极大地方便了电影团的拍摄工作,使吴印咸等人非常感动。

贺龙的亲密战友关向应时任八路军120师政治委员,是卓越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他参与了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并与贺龙一起共同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和著名战斗。

在长期艰苦的战斗环境中,关向应积劳成疾,生命的最后五年一直在同病魔进行坚强的斗争,1944年,吴印咸拍下了贺龙、彭真、任弼时前去慰问关向应的情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