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石板上创高产当代愚公续新篇(2)

调查三农 作者:许宝健


人物档案

张贵顺1999年农历正月十七逝世,享年87岁。

他是闻名全国的农业劳动模范,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人间奇迹,追随周恩来总理两次亲莅视察的步履,三次重新安排九岭山水,“当代愚公”成为飘扬华夏的一面旗帜。

他历任沙石峪村党支部书记、东旧寨人民公社主任、遵化县委副书记,还当过一届河北省人大常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感叹半个世纪的变迁——一个沙石峪人的生活年历

60岁的李凤中是土生土长的沙石峪人。1956年,因为一次交通事故,李凤中的脚落下了残疾。村里让他放个牛,看个车,照样挣工分,算是对他的照顾。

“那个时候生活苦啊!”李凤中告诉记者,1962年,他去接走亲戚的母亲回家,表嫂特地给他做了饭吃。所谓的饭,其实连个米粒也没有,就是拌菠菜。他接了母亲往回走,走到半道又饿了,找了个亲戚家吃饭,做的还是拌菠菜。

直到1974年,28岁的李凤中才定了亲。提起那个时候的生活,李凤中满怀辛酸:“我媳妇生孩子,家里连熬粥的米都没有,还是跟别人借的。”

1983年,沙石峪要实行大包干,李凤中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三天三夜睡不着觉,把媳妇叫过来说:“咱村要大包干了,咱俩离婚吧。往后我要能过得下去,你还回来;要是过不下去,你也别跟着我受罪,咱俩的情分就算到头了。”李凤中腿脚不好,又刚刚盖了房子,落下了700块钱饥荒。他认为,不实行大包干,4年能还上债;实行了大包干,还不清债就得当房子卖地,过苦日子。

看到这种情况,老书记张贵顺给李凤中出了个主意,他帮李凤中贷了20块钱,买来树籽和塑料薄膜。1984年春天育种,1985年春天,李凤中的树苗一下子卖了800块钱。加上种葡萄的收入,李凤中不仅还清了外债,还花120块钱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

2004年年底,李凤中的儿子结婚,他摆了14桌酒席,李凤中说:“不是我铺张浪费,确实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他告诉记者,儿子在采矿点上班,女儿在唐山的饭店打工,自己种果树、养猪,一年也能收入万把块钱。

“看那时候的光景,谁能想到我也能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李凤中指着他家的卫星电视接收器给记者看,“一家安两个‘电视大锅’,在沙石峪我是头一份!”

编辑点评

建设新农村艰苦奋斗精神不能丢

时下,随着新农村建设紧锣密鼓地开展,城市加大了支援农村的力度,工业进入了全面反哺农业的时候,部分农村干部产生了“等、靠、要”思想,这是很不正常的。无论何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决不能丢,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宝贵财富。如今,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决定了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必须发扬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克服“等、靠、要”思想。否则,建设新农村就成了一句空话,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也只能成为墙上画饼。建设新农村不能指望财政补贴“补”出来,也不能靠富裕地区帮助“帮”出来,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干出来。

采访札记

沙石峪明天如何发展?

老典型一定要有新发展,这是沙石峪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军上任后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来沙石峪前,记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相关资料。绝大部分是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石峪人民的愚公精神,最新的一条报道是:2005年年底,沙石峪通过国家级专家组的验收,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开发旅游,是前几任书记都考虑过的事情,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实施。”周国军说,2000年,他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之后,就想找点带领群众致富的项目,上企业,一是没有资金,再一个怕污染环境。2005年,随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很多地方的党支部都组织参观团来学习考察,周国军坚定了办旅游的决心。

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沙石峪显得有些冷清。周国军指着一个院落告诉记者,这是农家游的旅馆,对面废弃的学校也将改建成旅游接待站,加上万里千担一亩田,张贵顺墓,还有中阿友谊树等景点,沙石峪的开发还是很有潜力的。

“要没有过去的光环,我们还真难评得上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旅游,我们的硬件建设‘活儿太糙’。”周国军告诉记者,“规划都有了,下一步资金到了位,我们准备做好土特产、纪念品的购售及接待工作,并将规划复建张贵顺故居。”

老典型怎样在新形势下焕发生机,沙石峪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周国军的规划不只是安于小康村的现状,他说:“沙石峪的发展靠的就是艰苦奋斗,忘了艰苦奋斗精神那就是忘本哪!旅游开发好了,村民不出家门就能有活儿干,那才是真正的小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