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石板上创高产当代愚公续新篇(1)

调查三农 作者:许宝健


沙石峪名片

人口:870人

人均年收入:约为4900元

第一产业:粮食、葡萄、果树

第二产业:集体两个(轻质碳酸钙厂、再生胶厂),个体两个

第三产业:外出打工、旅游公司(筹划中)

荣誉:2003年,获得河北省唐山市文明生态村称号

2005年,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

“沙石峪,山连山,当代愚公换新天。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句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歌词,曾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和海内外友人。从河北遵化市出发,南行几十里,就到了沙石峪。就是这个燕山山脉中的小山村,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被誉为“中国农业的大学校”。

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除了村口的标语,沙石峪和记者见过的众多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没什么两样,昔日愚公的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张贵顺已长眠地下,建在中阿友谊树旁的张贵顺墓地可以俯瞰沙石峪全景,据说这是他生前自己选定的地方。

如今,沙石峪发展的担子已经落在第四任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军的肩上。村委会办公的二层小楼内,也专门设立了沙石峪村史展览馆,从展览馆的陈列中,一目了然地再现了沙石峪的昨天。

几十年前,沙石峪还是个“滴水贵如油”的穷山沟,每天早上,村里的男男女女都要步行十几里路到大狼峪挑水。缺水还可以去挑,但那个时代,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缺土却让沙石峪人犯了愁。“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这是昔日遵化沙石峪村的真实写照。当时仅有的几百亩地,是由两万多块田拼凑成的,一亩地少则八九块,多则八九十块。每年国家都要向沙石峪供应十几万斤粮食。

但是,当年的村支书张贵顺却不信邪。他们用大锤砸,用尖镐凿,用双手挖,硬是把满地青石板揭去一层。为了加厚土层,张贵顺提出“社员外出不空手,每人都要带点土”的口号。十几天时间,青石板上一亩田被垫起了二尺半,总计行程1万多公里,挑土4600多担。为激励后人,沙石峪村头立起一块石碑:“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从1966年到1971年,沙石峪共动土石方1760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力1180万个,将原来23万块、780亩土地,改造成5020块、1200亩大寨田。

1962年6月27日,记者东生的长篇通讯《看愚公是怎样移山的》在《人民日报》刊出,沙石峪声名鹊起。1966年4月29日,周恩来总理陪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到沙石峪参观,之后的短短几年间,沙石峪接待了167个国家的包括4个国家元首、16国总理在内的3000多位国际友人。

一亩果园半亩田如今旧貌换新颜

沙石峪出名了!但它并没有像大寨一样长久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张贵顺带领村民继续着劈山造田的工程。到1978年,沙石峪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80多万斤,当年向国家交售粮食20万斤。周国军告诉记者,“1983年大包干之前,我们村的劳力每月能分50块钱,比城里上班的人工资都高。老年人年过六十,口粮由村里免费提供,每年还能领到10~30元的补贴。而且当时沙石峪一个村拥有的农业机械比一般的乡镇都要多,当时我在机务队开车,仅机务队一年收入就有二三十万。”

1983年,县里决定请71岁的张贵顺离休让贤,原党支部副书记阎福忠接任党支部书记。阎福忠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贵顺曾发动全村群众大讨论,制定了发展多样化种植的规划。规划的中心是把“一亩粮田半亩园”改为“一亩果园半亩田”。阎福忠接任后继续这一政策,在进一步明确果树生产以葡萄为主,大力发展甜杏、李子、花椒、柿子等杂果的同时,积极搞好养殖业和劳务输出。如今,沙石峪已经建起300多亩的葡萄沟、葡萄山,栽种600多亩果树,实现人均百棵树。村里还先后建起食品厂、采矿厂、碳酸钙广、氧化锌厂。往常惹人讨厌的石头,如今也变成了假山石、建材石,远销京津等地。

经过张贵顺、阎福忠、阎宝庭等为代表的几代“愚公”的艰苦努力,如今的沙石峪早已旧貌换新颜,并在1996年取得了小康村的荣誉称号。进得村来,新房随处可见,液化气、洗衣机、电饭锅成了农民家庭必备之物,家家都吃上了免费的自来水,全村已有57户买了汽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