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厕保洁员——生活在厕所的日子里(2)

调查三农 作者:许宝健


张栋的计划是用两口子近3年打工的2万多元钱回家开个小商店,这次回去,他们不打算出来了:“外面的钱难赚,起码在北京是这样。”寄托在破烂上的希望

采访对象:陈鹏,35岁,河北保定人

人物群体:废品收购员

人数总量:北京约30万人

群体特征:各居民区周边、街道收购废品

月均收入:1000~3000元

谈到未来,记者突然一问,陈鹏停顿了很久。

不管在北京打工顺利与否,提起这个问题,都说是一件必须得想好了再说的大事。辛苦多年,多少期待和磕碰,不就是为了今天能够答出这句话来?

陈鹏16年前来北京时,还不满20岁,那个年龄在城市里应该在读书,而在乡下却已在地里挥汗如雨了。陈鹏来北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给患慢性肾炎的母亲挣医药费——靠家里那几亩薄地显然不足以维持家里的花销,于是,一没技术、二没经验,揣着12元钱,陈鹏来到北京。

在老乡打工的工地“蹭”住了几晚,包工头的眼神吓走了陈鹏,不是他不愿在工地打工,而是那时工地人员已满,不需要多余的劳力了。几晚天桥下的露宿,陈鹏找到了之后的职业——收破烂。直到今天,陈鹏仍不愿别人将他们这行叫做收废品,他说这词儿太文,尽管现在他已靠收破烂有了自己的汽车,可在他眼里,收破烂这活太脏太累,没地位,也没前途。

1995年以前,陈鹏一直是背着袋子边走边收;1995~1998年陈鹏买了自行车边骑边收;1998年开始,陈鹏在一些居民小区外定点收购。对于自己在事业上的“三级跳”,陈鹏很得意,这是自己十多年来努力的成果。

同是收破烂,也分档次和等级。陈鹏说“业界”有个说法——“刨不如捡,捡不如运,运不如换,换不如收。”坐在家里等人送,自办废品收购站,算是最高档次;像陈鹏这样在北京打拼多年,有了一定实力,定点收购废品,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中间层,陈鹏说自己在这行里实际上担任“二传手”的角色,他的工作是将散户的废品集中,运到废品收购站,赚取其中的差价,这样一个月下来,他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层次最低的是捡破烂的,走街串巷捡垃圾,一般平均收入约在500多元到1000元左右。

2003年,陈鹏“有”了单位——海淀废品回收公司,干了多年收破烂,如今终于名正言顺了,因为有单位,不仅收购报纸、旧家具,还能打出招牌:“回收并出售旧家电;回收各种电料、废钢材……”虽说每月能多挣点了,可每年向公司交纳相应的费用让陈鹏很头疼。要想在社区门口收废品,必须每年向社区所属区县废品回收公司缴纳相应的费用。这笔费用可以与废品回收公司商议,去年陈鹏跑了公司7趟,终于把回收费减为12万元。原因是去年陈鹏在北京的租住地堆放大量的废品,不知哪来的烟头引来了一场大火,大火烧光了家里大部分值钱的东西,好在陈鹏当时不在家。为了看车,陈鹏经常在自己的驾驶室里睡觉。

检查废品,过秤,付钱。陈鹏已经知道怎样在秤上做点小手脚,好让自己多赚点。“要不咋生活?一公斤废纸赚5分,一个瓶子赚2分,利太薄!”尽管知道陈鹏的秤不准,周围的居民还是愿意把废品卖给他,毕竟是老主顾了,而且陈鹏为人和善,谁家需要添把手的力气活儿都招呼他,对大家而言,陈鹏是熟悉的老邻居,大家路过都会与他搭个话儿。

打工16年,陈鹏粗算了一下,不算每月寄回老家的,也该有10万元的收入,可现在这10万元钱也所剩无几:5万元买了现在运废品的轻型卡车,2万元用在1997年自己结婚上,还有25万元交了超生罚款,剩下的钱都在那次火灾中付之一炬了。

干这行也不是没有风险的,上个月的雨天,陈鹏接了一个大活儿,一个人拉来一车的废纸,由于下雨,陈鹏没有仔细检查每只麻袋,没想到,每只袋子里都有几块大石头,等陈鹏把废纸运到大兴废品收购站的时候,被对方检查出来。这一趟下来,陈鹏不仅一分钱没赚到,还赔进去300多元。这个损失对于陈鹏来说绝对是重创。当月的生活费没有了,陈鹏硬是厚着脸皮在旁边修鞋的师傅家里“蹭”了快一个月的饭。

除了年底交公司的钱外,陈鹏差不多每月还有1000~2000元的收入,而这不全来自于收废品,陈鹏还会跑跑运输,好维持养车的费用。

陈鹏始终认为,吃苦是件享乐的事,他也不介意自己干的活儿是苦是累。最让他不能承受的是人们对这行的歧视,而这种压力多半是来自乡下的家里人。当在村里的父亲从老乡口里得知陈鹏在北京以收废品为生时,气得住进了医院,父亲对他说:“祖上世代没收过破烂,你这不是打你爹我的脸吗?要让我在村里待下去,你赶紧别干了!”

因为村里人知道陈鹏是个收破烂的,谁家的姑娘也不愿跟他,直到1997年陈鹏才说上媳妇。1995年,陈鹏答应家人不再收废品,才回到北京,可没技术、没资金的他没几天又操起老本行。这回,陈鹏学聪明了,他告诉家人,自己现在从事资源再利用的工作,属于北京环卫部门。接着,陈鹏用多年的积蓄买了辆二手汽车,家人对他的“改行”更深信不疑了。

对于未来,陈鹏说自己不是太强求非要干什么长脸面的工作,如果这行能继续干下去就接着干,不行的话就再找别的,眼前他的愿望就是努力赚点钱为两个孩子攒点学费,让家里老人生活得好一点。

“在目前这种条件下,这就是最好的选择。”陈鹏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