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大坝锁江(1)

水源地 作者:林建华


一 千军万马战丹江

乘着“大跃进”的势头,按照统一部署,从1958年8月起,湖北河南两省16个县市117个人民公社的12.6万民工和全国几十个单位支援的技术人员陆续开进湖北省均县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工地。由于各地要完成秋收任务,大部分民工们要到10月份才能集中出发,从湖北、河南数百个分散的乡村集中然后再列队徒步开进,全凭两条腿走到丹江口建设工地。各地的民工或先或后陆续出发,一直到11月末,全部建设人马才基本到齐。

9月1日,随着总指挥张体学的一声令下,开山炮震天动地,万众欢腾,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了。

张体学原名张体照,1915年11月17日出生在河南省光山县八里畈乡柳林河村一户贫苦人家,兄弟4人,他排行老大,因家中贫穷,从小在村旁以炸油条、烙烧饼、干零活维持生计。1932年8月,张体学参加红军,曾任红28军军长徐海东的警卫员。革命战争年代,张体学出生入死,从一名红军战士逐渐成长为一名高级军事政工干部。1949年2月鄂豫军区新组成独立师,张体学任师长。1950年春,张体学任湖北大冶地委书记兼大冶军分区政委。1952年12月,调任湖北省人委副主席。1954年任省委副书记,1956年任湖北省省长。周恩来的点将,使张体学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治水将军”。作为农民的儿子,作为曾经在这里与国民党军队血战过的战士(1932年红28军由此经过到陕北,1945年新四军5师突围后在此血战),作为湖北省一省之长,他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在周恩来点他的将时,他表态说:中央决定修建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一是为了减轻汉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二是要解决湖北省电力供应紧缺的矛盾,三是为兴建葛洲坝和三峡练兵,最终实现毛主席提出的南水北调的宏伟理想。这三件事不办好,我死不瞑目。

建设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牵涉面极为广泛,从民生角度考虑,十几万民工的吃喝拉撒睡,被淹没区几十万百姓的迁移去向,安置措施和办法,安置费用的准备,淹没土地和房屋的补偿标准,安置地区的选择,移民到后的生产生活等。从工程施工角度考虑,工程的进度安排、质量监督、科学管理等等都是在施工前必须全面考虑,妥善安排,工作时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大跃进”年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将人的精神作用过于放大,以至于科学缜密的思维、周密细致的安排均被认为是“小脚女人”,成为被取笑和批判的对象。丹江口工程是在“大跃进”的狂风劲吹下,在准备工作很不充分的环境下仓促开工的。当时工地上竖着一面巨大的标语格外醒目:“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在如此豪气面前,人们的精神亢奋,为了表明自己高涨的热情,对上级的指标都是层层加码,“放卫星”已成为政治时髦。在此背景下,湖北省自然不能落后,湖北省委决定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作为一颗卫星来放,对工程的工期定出很高的指标,初步设定1958年10月份开工,1961年年底完工,三年建成,而且要“争取1960年完工”。作为总指挥的张体学,自然也无法跳离“大跃进”的时代背景。

1958年8月8日,武汉经受着38度高温的烘烤,在武汉市委交际处的办公室里,张体学主持的丹江工委第一次会议正在召开。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批准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的决定,到会者一个个极度兴奋,外面天气热,与会者的心里更是热气腾腾,湖北省委要求要多快好省地建设好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要放一个大卫星。大家认为,为了抢时间,有些准备工作可以边施工边准备。经过讨论,会议决定丹江口工程开工日期由原定的10月1日提前到9月1日举行,提前一个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