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治水方略(3)

水源地 作者:林建华


通重镇襄樊,通过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在武汉汇入滚滚长江,汉口由是得名。

现代意义的公路铁路出现以前,中国的交通主要依靠水运,汉江是长江流域进入陕西、四川的重要水路通道,丹江则是中国中部经长江、汉水进入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唐之都西安的重要水路通道。江南的粮食、布匹、丝绸、陶瓷、茶叶都是通过长江、汉江再到丹江这条水上通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都城长安。直至20世纪初,汉江、丹江上仍然是白帆点点,舟楫繁忙,商贾云集,物流两畅。

汉江有着两副面孔,温柔时,风平浪静,清波涟涟,江面上渔舟唱晚,其乐融融;有中国粮仓之称的江汉平原,沃野千里,稻菽飘香,湖广熟,天下足。汉江又是一条脾气极为暴虐的河,翻脸时,狂风呼啸,恶浪滔天,平日的温柔变得狰狞可怖。

汉江的中上游为秦巴山区,集雨面积大,河道狭窄,上下游落差巨大,每逢暴雨,汉江上游大小数百条河流的雨水全部汇集到汉江,使得汉江水量猛增。山区河道狭窄,汉江上下游之间有几百米的落差,如此多的水流快速汇集,使本来就水流湍急的汉江短时间内形成洪峰,沿途不断有支流的洪水汇入,更增添了洪峰的流量与流速。在两岸山壁的夹持下,洪峰水头高达数米,好似一堵水墙,直立前行,冲击在山崖上,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激起的水雾如同轻柔的白纱将沿岸的山峰笼罩其中。

丹江口是秦岭山区束缚汉江的最后一道关口,这里的江面只有百米左右宽,两边的山崖如同门扇一样,紧紧地锁住河道,由此出去,山势陡降,江面开阔,再往下,就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汉江洪峰接近丹江口时,由于丹江洪峰的汇入,气势更甚,狂暴的洪水吼声震天,如同闯出囚笼的猛兽,狂放不羁,左冲右突,呼啸而下,冲出丹江口后,洪峰脱离了秦岭巴山的束缚,巨大的落差更增加了洪峰的势能。下游江汉平原一马平川,湖泊众多,汉江堤防体系脆弱,根本无力抵挡滔天洪水。汉江洪峰一路摧枯拉朽,冲决阻挡前行的堤防,江汉平原顿成泽国,地处汉江口的武汉,大街小巷尽没水中。千百年来,汉江只要发大水,下游必定成灾。从满清王朝到国民党旧政权,内忧外患,国力贫弱,当局根本无力治理汉江堤防。史料记载,从1822年到1949年的128年间,汉江发洪水65次,平均两年一次,沿岸堤防“三年两溃,十年九灾”,“汉江水涨,堤防悉沉于渊,飘风刮雨,长波巨浪,烟火渐绝,哀号相闻,沉溺死者,动以千数,水面浮尸,累累不绝”,灾民“沿村乞讨,鬻儿卖女,屡见不鲜”。

1935年7月,汉江上游连日暴雨,丹江口过境洪峰达到50000立方米/秒,7天时间过境水量达到128.8亿立方米,滔天洪水倾泻而下,狂暴的洪水连续冲破老河口、襄阳等下游城镇后,闯入江汉平原,汉江堤防如同纸牌,瞬间瓦解,两岸顿时一片汪洋。洪水淹没耕地670万亩,包括武汉在内的16个县市受灾,8万余人被洪水吞噬了生命,370万人流离失所。汉江成了危害人民的害河。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优美的歌词说明人类逐水而居的特点和对水的强烈依赖性,但生活在汉江中下游的人民每到夏秋雨季,便惶惶不可终日,不知汉江洪水会何时闯入家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