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三亿救命钱(4)

水源地 作者:林建华


汽车驶离县城,在绿油油的麦地里穿行,半个小时后,车到丹江口水库边,丹江口库水清亮,县乡公路在此没入水中,汽车驶上停在水边的汽车轮渡,水面一群群的野鸭自由飞翔,十分钟后来到对岸,远远望去,坡岸边一排排密集的房屋,河坝村到了。

走到村边,映入眼帘的房屋全是20世纪70年代移民时搭建的土坯房,经过几十年风雨的冲刷和岁月的侵蚀,这些土坯房的墙面道道沟痕,破旧不堪,一眼看去,几十户房屋的基调是灰暗的土黄色。李姓移民的家是一间三开的房屋,门口的道路泥泞不堪,几头猪懒洋洋地躺在墙角,任苍蝇在身上随意叮咬,几只鸡满不在乎地到处踱步,只有一只灰色的大狗忠实地担负着看守的责任,冲着我狂吠。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食物发酵的气味。眼前房屋如同一件出土文物,大门满是裂纹和厚厚的灰尘,看不到一点油漆的痕迹。窗户上横着几根木格子,上面贴着一张残破的农用薄膜。地面上铺着一层砖,房梁上横铺着玉米秸秆编的隔排,上面粘贴着报纸,堂屋前的神龛上张贴着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画像。客厅的地上堆满了成袋的玉米和小麦,看来今年收成不错。床上胡乱地堆放着衣服被褥,房梁上乱七八糟地拉着几道电线,让人眼睛一亮的是,破旧的小方桌上居然放着一台27吋的平板电视。这台21世纪的产品与周围环境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房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并抓出一大堆花生请我们吃。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步履蹒跚地凑过来,问我们是不是长江委来调查移民实物的。李姓移民大声地将她劝开。

走进另一户人家,房屋环境与李姓人家完全一样,斑驳的外墙,灰黑的基调。走进屋内,光线昏暗,强烈的光线反差让人什么也看不清,隔了一会才适应。屋内有一架地毯织机,女主人正在织机上织地毯,看到我们,她的第一句话也是问我们是不是长江委来搞搬迁实物普查的?

这个村子不大,没花半个钟头便走遍全村。全村所有的房屋都是当年内安时盖的,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这些土坯房屋东倒西歪,破败不堪。村民们蜗居在这些行将倒塌的破房子里。房屋漏雨了,就用块塑料布搭一搭,再不就拿个盆在屋内接着,也不愿花钱修葺。其中的原因是,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就听说大坝还要加高,这个地方迟早要淹,花钱修房盖房早晚也是枉然。

除了邓县移民外,淅川县自身给第四、第五批内安移民建的房屋质量也极差,总共2万间房不到,就有15312间房屋轻者裂缝、歪斜,严重的已经或将要倒塌。

均县内安移民共4455户22370人,这批移民没有出县,全部在本县境内安置。一样的政策也导致一样的问题。2万多移民的人头经费总额为784.21万元,用在移民建房的经费总额为232万元,落到每个移民头上的人均建房经费仅为138元。这笔建房费用不给个人,统一划拨到移民安置点的社队。并要求,大面积集中安置移民的生产队要统一建设“新农村”,统一规划,集中建房;搬迁人口不多的生产队,要采取合理规划,集体建房,指标到队。虽然要求明确,但建房费用如此之低,能建出什么样的房子来呢?建房需要时间,因事先毫无准备,移民们到达安置点后,才发现眼前空空,没有任何房子。当地公社、大队、生产队紧急磋商,腾出社队的部分公房、仓库、牛棚,动员部分社员挤出房屋,先让站在露天的移民住进去,然后开始漫长的等待。先是等到资金下拨,再要等到农忙过后,一直等到冬季农闲时,移民安置点的社队才开始组织劳力为移民们盖房。资金有限,移民们的住房全部采用“版筑”,也就是俗称的“干打垒”。郧阳山区的冬天,天寒地冻,按照常识,冻土是不能打墙的,冻土中水分凝固,看起来打结实了,等到春暖花开,冻土里的水分融化,整堵墙就变成稀泥浆。均县六里坪区油坊坪公社后湾大队干劲十足,冻土打墙,突击建房,一天打土墙48版。到了第二年春天,气温升高,冻土融化,房屋的墙体开始倾斜,几乎所有的房子如同醉汉,一个个东倒西歪,移民们不得不用木杆将歪斜的墙体支撑起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