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三亿救命钱(5)

水源地 作者:林建华


住在如此质量的房屋里面,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又谈何安心?后湾一队的“新农村”共有95间房,这些房屋集中盖在一处靠近水边的山脊上,因为山体滑坡,房屋不断开裂倒塌,没有倒的也成了危房,面对摇摇欲坠的房屋,移民们惊恐万状,有房不敢住。万般无奈,移民们想到了要他们搬迁的政府:“为了国家建设让我们搬家,我们舍弃了自己的土地住房,现在让我们住到这种天天让人提心吊胆的房子里,说不定哪天就会倒下来,这是什么道理?”他们纷纷地提出:“让那些领导来看看我们住的房子,让他们也来住住这种房子。”为讨公道,他们有的结伙上访,有的干脆回到已被水淹了的家边,搭起茅棚度日。

移民住房如此,移民孩子上学读书的校舍又如何呢?淅川县内安移民总数为71379人,其中近四分之一为正在就读的孩子。

全县为这些孩子共建设小学校舍2700多间,由于建设资金少,建房质量差,加上缺乏维修资金,管理不善,多数成为险房。一些学校遇到风雨天就不能上课。原盛湾公社有37个大队,共建校舍552间,至1982年已倒塌84间,298间成为险房,合计382间,占建房总数69.2%。单岗大队有校舍59间,其中险房就占了27间,1980年夏5天时间倒塌房屋8间,砸死学生一人,至1982年已有14间停用。因为校舍倒塌或成为险房而停用,盛湾公社有24个班485名学生在室外上课。

1974年10月21日,丹江口水库坝前水位达到157.7米,超过国家批准水位2.7米,水位超标准的上涨,使得当地政府措手不及。库区淹没损失严重,淅川全县10个公社、113个大队、3.6万人受灾,淹死9人,淹没庄稼3.5万亩,损失粮食800万斤,倒塌房屋4700间,道路、通讯、农机、林果等都遭到惨重损失。丹江口市有12434户63008人受淹,严重的灾情导致内安移民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1975年2月14日,根据国家计委〔75〕计字第060号文件《关于丹江口水库蓄水位和今后调度运用的意见》,丹江口库区水位涨至157~159米,水源地周边的老百姓再次眼睁睁地看着水一寸一寸地将自己的房屋和土地吞噬。不断上涨的库水使得内安移民人数再次增加。

库水一次又一次上升,库区周边的百姓一次又一次搬迁,丹江口水库的面积日益增加。水进人退,水再进,人再退,步步紧逼的大水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什么呢?丹江口库区位于秦巴山区,丹江口水库建设前,这里的人民居住在汉江和丹江两岸,从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起一直到1958年前,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这里的人民在汉江和丹江两岸建立了包含城市、乡村在内的生活家园和辉煌文化。当大水将自己和祖辈数千年积累的建设成果全部淹没时,站在半山腰面对茫茫大水的民众才发现自己已经陷于绝境。耕地、住房、交通、就医、就学、人畜饮水、电力中断等一系列生产生活困难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丹江口水库的建成,均县、郧县、淅川三座县城以及大量的良田沃土被淹,使得这里的人民失去了自己赖以为生的土地。丹江口水库共淹没59万亩耕地,其中,均县淹没耕地20.3万亩,郧县淹没耕地9.037万亩,两县沿汉江两岸肥沃富庶的主要产粮区淹没殆尽;淅川淹没耕地28.5万亩,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顺阳、淅川、板桥三大川全部淹没。民以食为天,食由土中得,土地为万物之母,失去了土地的人,靠什么维持生活?

以河南淅川县为例。淅川库区移民总耕地11.419万亩,其中土壤质量极差的黄胶泥坡岗地7.8396万亩,平原地2.3460万亩,旱涝保收的水浇地0.3334万亩。土地瘠薄收成差,造成库区移民长期处于“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困难境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