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三亿救命钱(7)

水源地 作者:林建华


全村几十户人家,百分之六十都是换亲。近亲结婚又造成人口素质下降,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郧县,流传着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一位农村妇女远行数十里地挑回一担水,就在即将跨进家门时,因过度劳累,脚下一滑摔倒在地,一担宝贵的水泼了一地,瞬间不见踪影。面对无情的现实,那位妇女竟然采用极端手段,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原因就是为了那担水。这真是让人心灵震撼,一担水竟然有了生命的价值。哀莫大于心死,缺水的困境和艰难的生活,使得她心如死灰,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于她来说只剩下灰暗一种色调,这种日子过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要问的是,让她结束自己生命的,仅仅是一担水吗?

在水源地周边采访,所听到让人难过的关于水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多少万年来,为了生活,人类都是逐水而居,水作为人的生存之本,通过这件事情得到最鲜明的凸显,但在21世纪的今天以这种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这里百姓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痛快地用一次水。为解决百姓吃水问题,成了县里领导的心病。郧县文联主席徐堂根:

1997年,我和其他干部到谭山镇雁翎村驻队。这个村位于山坡上,地理位置很偏僻,道路交通非常不方便,老百姓吃水要走十几里路到江边去挑。我在村里偶然发现,有些村民因地制宜,自己动手修建了储存雨水的水窖。郧县虽然缺水,但每年总有几次大到暴雨,雨量特别大。天上的雨水突然而至,然后又顺着地表白白流走,这里如此缺水,而又让天降雨水白白流走,实在可惜。这么多年,人们对此视而不见,而这些村民将雨水储存起来,起码解决了半年的用水量。这是一种发明创造,他能这样做,其他人家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我赶快找来纸,将水窖草图画下来,赶回县里,将水窖图交给主管部门,主管部门立即转交给县领导,4天后,县领导决定,筹资为群众解决水窖问题。

建水窖初步解决了百姓用水的问题,但储水窖的卫生问题没有解决。百姓的水窖修在地下,下雨后,雨水顺着地表流进水窖,水流将地表的各种污染物如畜禽粪尿等也一同带进水窖,流进水窖里的水也没有经过任何安全处理,由此带来安全用水问题。据防疫站检测,百姓使用的储水窖多数大肠杆菌超标,有的超标达到国家标准20多倍。水有了,安全问题又来了。

原水利电力部1984年7月颁布的《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的暂行办法》中对饮水困难的标准做了如下规定:

距离标准:距取水点单程1~2公里以上,或至取水点垂直高度100米以上的村寨。

水量标准:在干旱期间,北方每人每日供应水10公斤以上,南方40公斤以上;每头大牲畜每日供水20公斤至50公斤;每头猪、羊每日供水5~20公斤。

以此标准,水源地周边很多地方已经远远超出。淅川县统计,全县有12万人没水吃,后靠内安移民中严重缺水的就有53885人和2.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往返十来公里取水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很多人以为中国只有西北缺水,谁也没有想到,在中国内陆最大的人工湖泊边,竟然也有一块“大西北”。

水,生命之源,生活在浩淼的水库边,蓝色的梦想近在咫尺却让人无法得到。

丹江口水库位于秦巴山区,修建丹江口水库之前,水源地周边各县各乡镇之间都有道路相连。大水一来,库水淹没了大片的土地,也淹没了环绕在山区的道路。均县境内形成大大小小的河道库湾达428条,沟沟汊汊1323条;丹江口水库在郧县境内回水134公里,形成沟汊、库湾137处,这些库湾沟汊将库区分割成千百块孤立的岛屿或半岛,山区一夜之间变成水乡。两岸鸡犬之声相闻,往来半日路程。“见面能说话,相逢得半天”,面对道道河汊,当地民众外出举步维艰,困难逼得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凡是能在水里产生浮力的东西,如大木盆、汽车拖拉机轮胎都用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