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守望历史(1)

水源地 作者:林建华


1969年4月,为提高丹江口水库防洪能力和增加发电能力,国家决定提高丹江口水库蓄水位。湖北、河南、长办两省三方在郑州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同意将水位由现在的145米提高到155米,并将此计划报请水电部转国务院。

在水的威逼下,人离开了,没法离开的土地房屋,在水的步步紧逼下陆沉了。今天,人们来到辽阔的丹江口水库,交口称赞的,只是她蓝宝石一样澄澈洁净近乎透明的水体,你可曾想到,在那澄澈洁净蓝宝石一样的水体下面,曾经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呢?

秦巴山区,山大林密,河谷深长,汉江在群山间逶迤流淌。这里气候温润,土地肥美,亿万年前,恐龙在这里称霸一时,1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里追逐走兽,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开创着人类文明。

从几千年前的夏、商、周直到春秋、两汉、唐、宋、元、明、清,这里留下通史般的中国社会发展遗迹。湖北十堰、河南淅川、陕西商洛一代,是历史上秦楚两国的边界,春秋战国时代,秦楚两国在这里纵横杀伐,演绎出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外交故事,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留下无数鬼雄。

在数千年社会发展进程中,汉江和丹江是湖广、川陕、豫鄂重要的交通要道和物资进出集散地,政治文化中心长安所需的粮食、丝绸、陶瓷、茶叶等各类生活物品主要依靠丹江、汉江、长江这条运输大动脉。当时的江面上,往来舟楫不断,片片白帆,从长江、汉江逆流而上,日夜不停。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记载,丹江早在战国时期已经通航。航道上至陕西龙驹寨,下达湖北老河口,顺汉江可直入长江。《唐书》记载,丹江为唐“贡道”,鼎盛时期,荆紫关码头每日泊船百余艘,帆樯连绵十余里。交通运输的繁忙,带动了汉江、丹江沿岸的州、府、县经济社会繁茂兴盛。

亿万年前的恐龙蛋、百万年前的“郧县人”、几千年前的楚国古墓群、几百年前的武当山宫观群,上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和几千年的文明史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和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今天,风云激荡的历史与古老的文明早已离我们远去,静静地躺在丹江口水库清波粼粼一望无际的水下。让我们一页页翻阅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教科书,重新回顾那段逝去的岁月。

一 楚都丹阳

公元前1112年(周成王四年),周朝的都城洛阳,城墙上旌旗猎猎,卫兵肃立,周天子在王宫内当庭而坐,大殿上各路诸侯分列两排,他们屏住呼吸,垂首立正,恭听摄政的周公姬旦宣布成王分封命令: 熊绎护驾有功,封四等子爵,封地一同(50平方公里)。《西周周王简表》:“周成王四年,周公广封七十一国”。

周天子的分封令,意味着一个新兴的楚国开始在汉水之滨崛起。

熊绎及其后代是楚国在江汉流域最早的开发者。《史记·楚世家》载:

熊绎当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汉书·地理志》载:

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

《左传》昭公十二年:

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

“筚路”是柴车,“蓝缕”是破旧的衣服,这个成语出自楚国第一任国君熊绎。熊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既显示了楚国创业之艰难,更体现了早期楚国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熊绎原为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首领,因护卫周天子有功,被周天子封为四等子爵,封地不过一同。但熊绎胸怀大志,立志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他带领自己的臣民在丹阳跋涉山林,开辟疆土,艰苦奋斗,甘苦与共,终于利用周王朝日渐式微的局面,于东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绎的后人熊通自立为楚武王。这在楚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个南方大国的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战乱频仍的时期,也是社会政治发生剧烈变革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周王朝从衰微走向瓦解,诸侯各国通过兼并战争扩张势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