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守望历史(5)

水源地 作者:林建华


铜敦出水的这座古墓距淅川县城50公里,位于丹江口水库西岸边一个三面环水的山脊上,从西北望去,隆起的山脊犹如一条腾跃的巨龙,由高而低,直至下寺,然后缓缓没入辽阔的水库之中。这里群山环绕,楚国早期的都城丹阳城也就是所谓“龙城”就在这里。

牛牛捞起铜敦的地方已经半露在夏日的阳光下,经过简单的钻探、评估,他们认定这是一座春秋中期古墓葬,由于在水里长时间浸泡,墓的表土已被水冲走,露出墓葬坑里的陪葬物。古墓葬所在的地方为一个半坡,墓室被水冲开后,有些陪葬品已经被水冲走,现在库水消退,正是抢救性发掘的天赐良机。他们将这座墓命名为“M1”,即一号墓。张西显等人一面向河南省文物主管单位汇报,请他们赶紧派专家来主持发掘,一面对暴露出的墓室进行清理。经过近一个月的初步清理,一号墓出土了46件青铜器和一件玉器。但天不助人,似乎有意要阻止人们发掘这座重要的墓葬,消退下去的丹江口库水卷土重来,并且上涨的速度很快,不过一两天,一号墓渐渐地重新回到水下,一号墓地的发掘被迫停止了。一号墓的显现如同龙王现宝,让你看了一眼又收了回去。这看一眼不打紧,张西显、李玉山、马新常等人的魂都被勾去了,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这究竟是谁的墓葬,他们更担心这些躺在水底的文物的安全。

第二年4月,丹江口库水再次出现大面积消退,张西显、李玉山、马新常等人立即赶赴下寺一号墓地,继续上年的清理发掘。一号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棺椁墓,长9.9米,宽7.1米、深4.95米。发掘没多久便发现一个早期的盗洞,盗洞令在场人员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经过评估,认定这个盗洞应不晚于唐代。随着发掘的深入,鼎、编钟、石磬等属于王公贵族所有的礼器逐一在墓室里出现,尤为珍贵的是一号墓出土的石排箫和编钟。排箫是一种古代乐器,但石质排箫则极为罕见,它的发现为中国音乐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编钟的发现则更为重要。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清理,共出土青铜器和玉器等随葬品449件。出土的随葬品证明,这是一座大型春秋墓。一号墓清理发掘的同时,经过对墓地周围的钻探,发现面积不大的龙山山脊周围竟有大小春秋古墓葬24座,另外还有8座小型汉墓。丹江口水库的水位涨涨落落,这次水位消退后,什么时候再涨上来很难把握,张西显决定趁着目前的低水位,赶紧对另外24座墓葬中的二号、三号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1978年8月,骄阳似火,丹江口水库边,水汽蒸腾,酷热难耐。考古队员们的心思全在这两座墓葬上。二号墓位于一号墓西北23米处,墓室长9.1米,宽6.47米,深3.88米。发掘开始不久就发现,这座墓也被盗过,墓室的东边也就是墓主人的右边发现一个盗洞,随葬品大部分不见了,盗洞边的填土内发现4个铁镢头,经辨认应为汉代的物品,由此推断,盗墓发生在汉代。盗洞的出现让在场的考古人员心中极为不安,在盗墓贼的镢头下,这座墓究竟受到多大的破坏呢?按照春秋时楚国的墓葬礼制,墓主人的棺材陈放在椁室正中,随葬品放在椁室内墓主人棺材两边,右边的位置陈放酒器,左边的位置陈放乐器。如果墓主人属于侯王一级,则前后左右都有随葬品摆放。这座墓为一椁两棺,棺椁已经损毁,人骨架已不存在,仅发现牙齿十余枚。看来盗墓贼只拿走了墓室里的随葬物,棺椁内外的随葬物基本保存完整。随着发掘的进行,令人惊喜的事情不断出现。先是在右边发现了一对青铜的莲鹤方壶,但壶盖已经没有了,酒器陈放地正对盗洞,估计已被盗走。但摆放酒器的“铜禁”完好无损。禁,是春秋战国时代贵族在祭祀、宴飨时摆放酒器的几案,多为铜质,故称铜禁。放置酒器的几案为什么被称作禁呢?

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之因,均在嗜酒无度。相传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 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