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水源地的变迁(1)

水源地 作者:林建华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古老的汉江水道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缓慢的水路交通早已让位于便捷快速的公路铁路。随着汉江交通要道逐渐退出社会经济生活,汉江里的片片白帆,早已不见踪影,原来由于汉江水道带来的繁荣如同天际的云烟,已经渐渐远去,曾经有过灿烂文明的汉江两岸城市乡村,变成远离现代文明的偏远之地。偏僻意味着闭塞,闭塞意味着落后,犹如一块闪闪发亮的宝玉,长久无人眷顾,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20世纪30年代的抗战,60年代的“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分别给水源地的人民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遇。从抗战时期的老白公路,到打通秦巴山区横贯东西的钢铁大动脉襄渝铁路,再到当时中国最大的汽车厂 第二汽车制造厂,以及后来的汉十高速公路都在水源地落脚生根,这些投资数十数百亿的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给古老的水源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使得水源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出现新的变化。

一 老白公路沧桑史

老白公路是在水源地建设的第一条现代意义的公路。

四川、陕西是中国中西部重要的区域,但一座秦岭和大巴山将其与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阻隔开来。从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进入四川只有长江一条水道,从中原大地进入陕西也只有黄河一条水路,绵延起伏的大巴山横亘在四川陕西之间,两地的联系全靠从秦巴山中艰难穿过的古栈道,四川被秦岭巴山封闭在中国的西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为自古以来无奈的绝唱。20世纪20年代,民国时期的当政者就希望建设一条从汉江流域穿过秦巴山区的公路和铁路。

1923年,民国当局开始筹备修建湖北老河口到陕西白河的老白公路。这条路基本上都在崎岖险峻的秦巴大山里沿着汉江河谷穿行。当时的行政当局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力气修建这条路呢?这与当时的军事政治形势紧密相关。

老河口位于秦巴山区与江汉平原交界的咽喉地带,背靠秦巴深山,退可凭借山势固守,进可北出襄洛、进入华北平原,南下直通华中重镇武汉,进入长江流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军事重镇。陕西白河位于秦巴腹地,山大谷深,沿山间古道过安康可通汉中,由汉中进入四川,也就是李白《蜀道难》里写的那条褒斜道。这里山高壁陡,尽是悬崖峭壁,有的地方崖壁接近90度,陡峭的山峰似利剑直指青天,有的地方有采药人留下的羊肠小道,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路,山峰下就是万丈悬崖。修通老白公路,意味着有了一条从湖北老河口到陕西白河经汉中到四川的战略通道,其军事政治意义极为重大。

1923年,襄阳镇守使张联升开工修建老白公路,但工程浩大,民国政府国力衰弱,开工没多久,仅修建了襄阳至老河口一段后便没有下文。

1927年,湖北省政府建设厅拟订了《修治省道计划书》,将老河口至陕西省白河县公路列为省道计划第一期修建。整条路东起光化县的老河口,西渡汉水后,进入山区,再经过均县的丁家营、草店、六里坪和郧县的十堰、花果、黄龙滩、鲍家店,郧西的将军河,直至终点陕西省的白河县城,全长230 2公里。公路在汉水南岸地势较平的山谷中,基本沿古驿道而行。1927年至1928年间,鄂西北灾荒严重,加上军阀溃兵在均县、光化、谷城一带骚扰,民不聊生,工程无法进行。1928年10月,湖北省政府以“救灾为名,治安为实”,组建了湖北省工赈工程处,鄂北行政委员林逸圣兼工赈工程处处长,陈崇武工程师为工程主任,筹集赈灾款250万元,以工代赈,开始修建老白公路襄阳至郧阳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