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工程(9)

水源地 作者:林建华


71岁的王朝礼老汉睡不着,凌晨4点钟就起来了,按照老习惯,他坐在门口,外面的天还是墨黑墨黑的,虽然什么也看不见,王老汉还是向外看着,他坐在家门口看着汉江两岸南来北往的车船已经整整20年了。王朝礼一家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移民的第一家,今天他们家就要搬迁到新的移民安置点,这是他最后一次坐在这里守望汉江了。

40年前,王朝礼一家住在嚣川公社金岗大队,1965年,在大水的撵赶下,他们一家和成百上千的移民一起,痛哭失声地离开了家乡,搬迁到了湖北的宜城县。改革开放后,王朝礼一家从宜城返迁回了丹江口,住在三官殿。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王朝礼一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里盖起一座两层楼房,还没来得及装修,长江委的测量队就来了。他得知,大江大坝要加高,丹江口水库里的水要调往北京,自己的住房正在大坝加高的施工通道上。这就意味着,自己的家还要搬迁。但说搬却没有了动静,问上面,说是要等一等。这一等就等了12年。2005年临近过年,政府要求他们家首先搬迁,以便建设大坝加高施工通道。早就说要搬,今天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搬就搬吧,反正不是第一次了。这一次,他们要作为中线工程第一户带头搬迁,王朝礼感到挺自豪的。

凌晨6点,儿媳妇开始起来做早饭,明天就要在新的过渡房中做饭了。饭做好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气氛较沉闷,谁也没有说话。吃过早饭,王朝礼在屋里来回转,反复打量要搬的东西。虽然各种家什在街道办事处的人帮忙下早已清点包装好,屋里显得有些空空荡荡,但王朝礼仍旧在不停地上下来回转。

上午8点整,街道办事处的王书记和几位领导来了,搬家的车也来了,车上扎起了红花,挂着标语“顾大局,舍小家,服务南水北调”,不一会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来了,王朝礼家热闹起来。他想起了40年前的搬迁,那时家里一贫如洗,搬迁时左邻右舍哭声一片,现在和那个时代真是不一样了。9点钟,湖北省移民局副局长段世耀和丹江口市的领导都来了。段世耀拉着王朝礼的手问他有什么要求。王朝礼生平没和这些大官接触过,有些局促,但他仍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没什么要求,政府为我们搬迁准备得很周到,只希望北京人民早日喝上咱丹江的水,作为源头的老百姓,我感到很自豪。听到他的话,大家一阵掌声。接着,来送行的领导们和他一家合影,与市移民局的干部签定搬迁合同,几个漂亮的姑娘将鲜艳的大红花戴在王朝礼和他家人的身上。一件件家具被抬上汽车,有人在院子里噼噼啪啪地放起了鞭炮。突然间王朝礼觉得眼角发潮,不经意间,泪水居然涌出眼眶。汽车慢慢地开动了,王朝礼将头伸出车外,久久地凝望着远处的汉江。

这一天是2005年1月5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第一户移民开始搬迁。

孟秀英今年70多岁了,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两眼有神,全家20多口人,儿孙满堂,其乐融融。她家住丹江口大坝胡家岭。胡家岭位于丹江口大坝右岸,根据规划,这里将成为大坝加高建设的工地。2005年5月份,这里的居民都接到了政府的搬迁通知。孟秀英从小在均州城长大,经历了丹江口大坝建设中几次搬迁,提起过去的搬迁,孟秀英仍然心有余悸:“那时政府宣传要搬迁,谁愿意走啊?我们都不动,直到大水涨起来了,我们被政府派人来强制性地送上了船。说是要我们搬迁,到了那里连个房子也没有,也没有给我们搬迁补偿。我们不愿意走,自己跑回来搭了个草棚住下来。以后大坝蓄水,我们又被水撵走,这样来来回回搬了好几次,直到1981年,我们家才在胡家岭住下来。”

经过数次搬迁,孟秀英一家好不容易安定下来,一家人几十年辛辛苦苦地打拼,孟秀英家现在有了一份不错的家业。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每年卖竹笋和竹子收入就有7000多元;屋后山坡上200多棵橘子树,一年橘子收入有一万多元;儿子心灵手巧,会种植盆景,家里的庭院里大大小小有200多盆,这些好的盆景,一盆就可卖几十上百元;家里还有两条渔船,每年在水库里打鱼,收入也有好几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