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工程(10)

水源地 作者:林建华


现在又要搬迁,她舍不得一生攒下的家业,对搬迁的补偿政策也不满意,她不顾年纪大,颤颤巍巍地来到丹江口市委讨说法。孟秀英家的特殊情况引起丹江口市委、政府的注意。原市委书记彭承波认为,应该保证移民的合法利益,搬迁工作要做细,不能将小康家庭搬成贫困户,这不符合国家政策。他决定亲自处理孟秀英家的搬迁问题。彭承波数次到孟秀英家查看了解情况,认为对孟秀英的家业应该合理补偿。但补偿政策是刚性的,不能突破。彭承波提出:“资金补偿上有困难,可以给人家一块能够重新发展建设的地方。”他和几名干部一起带着孟秀英的儿子到预定的安置点,帮助孟秀英家寻找适合发展种植园艺技术的地方。

但孟秀英还是不愿搬,她离不开自己的老伴。孟秀英与老伴历经艰难,把一大群孩子拉扯大,两人感情甚笃,彼此相依为命。1993年,老伴先她而去,孟秀英悲痛欲绝,她将老伴的坟就近安置,常常去看望他。现在要搬迁,老伴怎么办?她说:“一期移民时,说走就叫我们走了,我的父母、祖宗的坟墓全都沉到江底了,想起这事我就痛心。这一次不能再将他甩下不管了,要搬,先将老爷子的坟安置了我们再搬迁。”

坟墓迁移不是件简单事,按照规定,故去先人的坟墓只能安顿到公墓。但眼下公墓价格暴涨,一块普通的墓地至少需要3000元。这次移民,国家的补偿规定只有300元。孟秀英家搬迁,损失过大,现在又要她再拿几千元钱来买墓地,工作难度相当大。彭承波了解前因后果后,再次与民政局联系,最终,民政局决定,特殊情况特殊办理。丹江口市政府以心换心,市委书记多次亲自出面排疑解难,孟秀英老人终于在搬迁协议书上签了字。这次搬迁,孟秀英家的房屋补偿和过渡期生活补助一共89666.30元,这笔钱比起老人原来的收入少了不少,损失实在是大。尽管非常不情愿,但孟秀英还是搬了。她说:“政策是国家定的,不是我们丹江口定的,彭书记为我们家的事情那样关心,到我们家来了三次,他们的工作有难度。国家的事情是大事,我们普通老百姓要服从国家利益。”

2005年6月20日,孟秀英请人为丈夫移坟。丈夫的坟离家很近,只有400多米,坟前整理得很清爽,周围松柏环绕。来到丈夫坟前,孟秀英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号啕痛哭,悲痛欲绝,她向丈夫诉说为什么要移坟,她向丈夫述说自己和儿孙们的现状,她请丈夫在天之灵护佑自己的儿孙们平安健康。

2005年6月21日,孟秀英一家老小20余口人在老屋里吃了最后一顿饭,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自己的老家,开始了人生中的第六次搬迁。

1926年出生的江水清是老均县石板滩人,他的人生经历具有传奇性。1946年,刚刚满20岁,他就被国民党军抓了壮丁。1948年他所在国民党部队在淮海战场投诚起义,江水清甩掉头上的国民党党徽,戴上红五星帽,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江水清参加过淮海战役,剿匪,以后又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烽火岁月给他留下充满硝烟的回忆:“打济南时,我们部队是主攻,部队冲锋时,敌人的机枪泼水一样满天飞,战友们一排一排地倒下,打到最后,我们连只剩下我和指导员两个人了。那场仗打得真残酷啊。”

“在大别山剿匪,那些土匪仗着地形熟,一个个满山乱钻,大部队抓不住他们,我们化整为零,才把他们消灭。”

“在朝鲜,我在高射机枪连,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铁路警卫,美国鬼子的飞机一来就是几十架,天上乌压压的,那个炸弹啊满天乱飞,为了保护铁路畅通,别人都要进隐蔽部,我们却要在外面和敌机对打,牺牲了多少战友啊,但我们始终保持了铁路畅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