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心态开放(5)

开放你的人生 作者:王辉耀


3.思维灵活、善于人生调整

一个拥有开放心态的人,通常也不会是一个特别固执的人。

心态不开放,便会意识不到形势的变化,只认一个理,只信奉一元的价值观,一条道走到黑,或者说一棵树上吊死。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战术是灵活的”、“事情是可以变通的”,只要合理,就不拒绝改变,这才是开放者所应有的心态。《易经》里不是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吗?

事情是可以变通的

曾担任过微软中国区主席和盛大公司总裁的唐骏,曾应邀在我主编的《缤纷海归》一书中撰文谈人生感悟。这位著名的职业经理人就将“父亲盖房子”列为少年时代对自己最有影响的事之一。

他说:“在我的整个少年时代,全家的重心和精力都放在盖房子上。因为在城里盖房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我爸爸用了数年的时间和无数的心血跑各种关系,打擦边球,终于在江苏常州的城郊买下一块地建成了房子。这件事对我来说,让我知道了事情都是可以变通的,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很难做成事情,一种方法不行,还可以用别的很多方法。”

后来,唐骏大学毕业后非常想出国,他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生,但北邮出国名额已经用完。于是,他就给北京每个高校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剩余的出国名额。当打听到北广还有出国名额时,他就拿着考研成绩单要求转入北广读研。北广老师说:“你考虑清楚,尽管我们有名额,但你错过了时间,出国还要由教育部批准。”唐骏还是没有放弃,他打听到教育部主管此事的是李司长,就在教育部门口站了整整几天。早上见到李司长就说“李司长您早”;中午出来则说“李司长您出来吃饭?”下班的时候便说“您下班了”?等到第六天,李司长终于告诉他:你可以出国了。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在社会底线认可的前提之下,没有什么不可以调整,重要的是要能“活”。不要怕改变,更可怕的是成为生活的奴隶!毕竟是你要适应这个社会,而非这个社会来适应你。

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初,当大多数人都还在迷恋机关铁饭碗时,不少人就因为敢于“下海”、“出国”、“创业”、调整自己的人生定位而取得成功。譬如王中军在物资出版社第一个辞职当个体户,这是体制内跑到体制外,他后来创办了华谊兄弟;再如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博士,初中毕业时到开滦煤矿当了七年井下维修工,后来考上大学读研读博留学并成为大学教师,再后来“下海”在美国创办三普证券,并于1997年在纳斯达克借壳上市,再后回国在著名证券公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最后甚至去电视台当起了财经节目主持人;包括我自己当年离开对外经贸部出国读MBA,也是人生大方向的调整。

4.善于主动学习和借鉴

我曾经听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别人流血,自己得到教训,这是代价最小的教训;自己流血,自己得到教训,这是代价最大的教训;自己流血,别人得到了教训,自己还没有得到教训,这是最可悲的教训。

心态开放的第四个基本构成是善于积极主动学习和借鉴成功者,能够与优秀者为伍,就如同与鹰共翱翔,避开失败者验证过的教训。

学习先进好榜样

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常常自称有个“病根”——“从小就喜欢学先进,在小学、中学、大学都好给中国最牛的人写信。”而1993年万通逐步成型时,他就曾把万科的王石当成榜样,若干年后还写过一篇文章叫《学习万科好榜样》,他说:“基本上我相当于做一个傻瓜董事长,凡是公司有什么事不清楚我说你们去万科看就完了。”

冯仑第一次见到王石是1993年,当时他们6个创业合伙人刚掘到第一桶金组建了万通集团,双方在王石的办公室谈了一个下午。冯仑后来回忆说:“我们是热血青年的谈法,不谈别的,就谈自己的理想。聊的过程中,王石就提了很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两点:一是质疑我们的理想主义激情,建议我们想清楚,我们6个人合作,究竟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还是理想基础上。我们当时比较相信自己是建立在理想基础上的事业伙伴,但王石说:‘不可能,你们将来早晚会碰到利益冲突。’再就是多元化和专业化的问题,他主张我们专注于房地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