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视野开阔(2)

开放你的人生 作者:王辉耀


根据我在新浪网和《神州学人》上的调查,在“出国留学的最大收获”一项中,选择拥有国际视野,占海归有效回答人数的,这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海归共同的首要选择和共识,而其次才是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提高。这也充分说明了国际视野在个人事业当中的重要性。

表2-1 出国留学的最大收获

选项 比例

拥有国际视野

语言能力提高

专业知识提高

个人的自我实现

建立国际人脉关系

增加社会资本

提高工作收入

来源:2007年王辉耀调查数据

在我采访研究的这些开放型成功者中,绝大多数都非常重视国际视野对事业成功的作用,尤其是国际人式的成功者,更把国际视野当成安身立业的法宝。

曾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任教过的同事、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2007年邀请李嘉诚参加该校EMBA系列讲座。李嘉诚演讲时,提到成功的企业领导时,首先提到的就是国际视野:“企业领导必须具有国际视野,有全景思维,有长远眼光,务实创新,掌握最新、最准确的资料,作出正确的决策、迅速行动,全力以赴。”

当下最能代表国际化程度的当属商务领域。2001年开始出任中国建筑集团CEO的孙文杰,在央视《对话》中提及中建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金融风暴中所受到的损失,曾感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没有用全球化视野去看待问题。

社会和时代的急需,对于个人来说,正是一次很好的机遇。

国际化视野促使我出国放眼看世界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对外经贸部,这是一份当时和现在都能让许多同龄青年羡慕的工作。时值中国对外开放之初,对外经贸部是改革最前沿的部门,在工作两年之后,随着国际视野的扩展,我开始不安心于这个铁饭碗,因为我越干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随着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事业的不断发展,我预见中国必将汇入世界经济的洪流中,将急需知识化、国际化的现代工商管理人才。然而,中国当时根本没有MBA专业,甚至连市场体制意义上的现代会计学都没有。对于我来说,出国成为必然选择:既然国家急需这方面人才,既然自己目前的水平和国内接触的教育范围又无法提供实现期望的渠道,那么,出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和管理水平,力争成为一个开放型的国际人,就是一个必然选择。最终,我出国去读了国内当时都还没听说过的MBA和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

当然,我并不认为只有出国留学才能获得国际视野,成为国际化人士。BP中国公司化工副总裁易珉就曾这样反驳出国才是国际化的观点:“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出国,到国外去才能叫国际化。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对国际化的思维模式有帮助,但并不是走出去了就会国际化,国际化更重要的是改变一种思维模式,改变一种行为,改变一种游戏规则。这就好比原来我们是打手球的,现在改为足球,我们要学会用脚去踢球。”

用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的徐小平的话说,人才没有“海龟”与“土鳖”之分,只有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受过国际化教育的人:“我看过大量的留学生回到国内很土,不仅是‘土鳖’,而且是土豆。好多没有留过学的人思维却很先进,很国际化,比如说柳传志、杨元庆、马云、王石等人,联想公司总部都搬到美国去了。”

本土大学生不需要国际视野?

我曾在自己博客中写了一篇大学生与国际化的文章,有许多学生朋友留言。

有个大学生留言说:“以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要培养国际人才,就一个字——难。”

还有大学生留言感叹:“(我)也算是今年刚出校门的学生,面(试)了几家公司。可是外资公司对咱们普通的学历和一般的学校没有丝毫留意。即便是一些合资企业也没抛出绣花球。所以现在还没找到工作……难!”

更有个大学生发言激烈:“国际化人才?我看到这个觉得真的很搞笑,这完全是针对清华北大之类名牌大学而言,谁不想进这些响当当的名校,是人都想。但是想想,绝大部分大学生进的还是普通高校。”

这些学生的留言有些共同点:其一,缺少自信;其二,最重要的一点,明知道缺少自信的原因——学校、专业、教育层次等不如意,但从毕业前到毕业后都从来没有想过要通过主动策划和努力去进行弥补,因此,当他们去跨国公司面试时才想到“国际化”,“临危抱佛脚”通常都已经来不及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