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富有胆略(6)

开放你的人生 作者:王辉耀


使命在汉语字典里解释是:使者的责任和命令。

使命感通常是指:一种明确行为信仰和意义,自认为非常重要和神圣,并愿意以此为基础付诸行动、努力拼搏、甚至不惜牺牲一切的心理状态。因为使者的命令和责任来源于国家的交付和托付,所以广义上通常用来形容责任重大和命令神圣。

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通常非常执著、认真、热情,也通常会爆发惊人的能量,进行别人不敢为之的冒险。因为他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看作自己的宗教和信仰,神圣、重要、不可放弃。

是什么让李开复决心创建微软亚洲研究院?

1990年,由联合国提供特别基金,在美国做教授的李开复得以到大陆教了四个星期的书。当时,这位现任谷歌中国区主席只有28岁,他的学生是北京几所名校差不多同龄的博士。李开复由此感触很深:“同样的炎黄子孙,但因为环境、运气不同,我成为了那个幸运的人,接受了优秀先进的美国教育,能够有更多一点的成就,所以我希望有机会在更大的程度上帮助中国的学生。”

1998年夏天,微软只打算在中国设立一个小型的研究机构,但李开复希望建立一个微软的亚洲研究院,从而帮助更多的中国学生。尽管当时他的力量显得如此单薄,尽管大部分朋友都不理解李开复的选择。李开复甚至连负责招聘的考官人数都凑不够,但使命感给了李开复坚持下去的勇气。

“不管是从我所服务的公司的角度,还是从帮助一部分青年人进步的方面,我对自己的这次选择都觉得非常欣慰。”

最终,使命感引导着李开复实现了自己的“使命”,他领导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在2004年被美国《科技评论》杂志评为世界上最“火”的计算机研究机构。还让比尔·盖茨说了那句著名的话:“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拥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

由于每个人的追求和信仰不同,有的人视金钱和权力赛过生命,有的人把名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有的人则家庭至上。因此,每个人内心神圣的“宗教”完全不同,所激发出来的动力、活力、精神状态也肯定不一样。所以,我认为使命感还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才能给人带来非凡的勇气和胆量。

换句话说,能让目标产生使命感的不是目标本身,而是这个目标的导向必须指向责任、志向、信仰、高尚,至少不违背社会在法律、道德双方面的底线认可,才能让人产生为此不惜赴汤蹈火、牺牲一切的使命感。

神圣的使命感,能引导我们以积极的行动,奔向崇高的目标,不惜冒险,不怕困难,并因此获得成就。

使命感引导着邓中翰回国制造“中国芯”

邓中翰也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型成功者,也是我们多次研究的对象。1997年,邓中翰在硅谷创办了一家名为Pimix研制高端平行数码成像技术的公司,他走的是典型的硅谷轨迹,并没有想过要回国。1998年,邓中翰与当时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闲聊中谈到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发展情况:中科院早在1965年就开始了集成电路的相关研究工作,但一直到90年代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核心,中国又必须有自己的芯片技术。最后,周光召问:“你能不能回国来做这件事?”

邓中翰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提议,对他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他在硅谷创立的公司,市值已达亿美元,要放弃的是一个成功的企业,而重新开始的路却成败未知,研发的资金也是个天文数字,稍一不慎就倾家荡产。这需要太大的勇气了,他犹豫着。

1999年10月,邓中翰应国务院的邀请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观礼仪式。站在观礼台上,一直没有勇气放弃过去的邓中翰突然感到自己肩上的沉重使命:“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为祖国的强大做些什么”,“我一定要把祖国的芯片产业推动起来”。

这个月,邓中翰在北京中关村成立中星微电子公司。条件非常艰苦,为了节省资金,中星微的办公室里甚至没有暖气。但是,使命感给了他们放弃过去的勇气,也给了他们坚持现在的决心。他后来回忆说:“对于做大事情的人来说,这些苦太微不足道了,困难反而激发我们内心无限的勇气去战胜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