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于科学的局限

十九札 作者:朱青生


 

写信时间

   2000年11月22日

主题

科学的局限

关键词

艺术 科学 理性 局限 追问 无有的 存在

内容提要

    1.借助艺术对科学的局限进行反省

2.欢迎2000级新同学的演讲——《艺术:在科学之外》

收信人

    张昱琪

张昱琪:

上周二,北京大学2000级新生请我做了一个报告,主题是“关于艺术”,我认为艺术与大学教育本来就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借助对艺术的讨论而对科学的局限进行反省,就不会为科学所限制,更不会被由科学发展出来的技术所宰割。因为现代技术已将人群进行的不可逆的分工,由此使人丧失了成为“人”的权利,而被迫成了某项技术的奴仆,成为一个脑力劳动者,所有的愿望和精明,在利益的催动下转变成重复、枯燥的劳动,而对其后果和副作用无意留心。技术本于人的松惰和占有的肉身作用,却以对肉身的实体——人的专门化、单调化、片面化的割裂为结果。这个问题,在率先发达的社会中,先知先觉早已言明,其代表如海德格尔、德里达和福柯。这个问题成为群众意识之后,历史学家和理论工作者谓之为一个时代Post-modern(后摩登,中文常译为后现代)。而这个词最早是用于现代建筑观念,是现代艺术中首先显示和揭露的状况。所以任何现代人都不能回避艺术问题。艺术作为一种“无有的存在”,根据质疑对象的不同而存在为不同的形式。而对技术的追问,是上述发达社会的思想成就。应该不应该对技术赖以成立的科学追问?纵使科学精神与技术有时是冲突的,科学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对技术,但是,科学本身是有一定限度的,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是人性的部分,在我们用这么多篇幅来讨论科学和理性的规范和方法之时,必须对这件事本身进行反省。所以我将这个问题所作的一个相关的报告写下。也许,从关于艺术的角度对科学的局限进行追问,是一个恰当的角度。

艺术:在科学之外

(欢迎2000级新同学的讲演  9月26日)

欢迎你们到北大来!

进入大学你们就是大学生了,大学生是一个研究的人,而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因为我们的大学是断掉了太学的传统,而模拟欧洲的University制度来办的,所以我们不会不注意到现在你们已经是student,这个词的语源是拉丁语的studens,意指要“自找努力”(studere)和要“分析选择”(diligere)。这是对研究的人的要求,就是对大学生(Student)的要求。所以我今天要像同事一样与你们一起探讨问题。

你们一定已经听过校长和其他教授的演讲,得到了许多如何在大学里学习的训导和建议,今天我要讲大学的限度,在大学里哪些东西是学不到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人来说,对于一个研究的人来论,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

仅仅有哪些知识是不够的呢?

来上大学,就已经说明仅仅有中学的知识是不够的。中学所学的是常识,常识在古代称记问之学。也就是要把必要的两种知识掌握,文化是不遗传的,每一个个体都要从重新体认和记学人类有史以来的积累的常识,才得以生活(没有知识就不是生活而是生存,近于禽兽)。第一种必要的知识是对自己的身心、对人间、对世界的生活境遇的认识。到了中学毕业,知道生命的基本结构和机体的机能原理,宇宙的运行规律,物质的构成和运动,同时也知道地球及其生态的关系,知道物种的源起和人的诞生,以及不同的种族和不同文化的时代、地区和功绩;知道了人间的结构和行为限度与控制、调适和改造的原则和法规。第二种必要的知识是技能,当然不在猎取猛犸,观天导航,运筹布阵和技能,而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进入生活和建设社会的基本技能。事实证明,不具备常识的人不能在人类社会中建设性地生活,所以,所有的国家都尽力将教育[一般是到初中(中学)教育]作为公民的义务,不仅国家有义务为每个公民提供教育的机会,而且每个个人有义务去接受常识。当然,你们是全中国接受过最好的中学教育的(高中可以看作为大学的准备,而不是直接的职业准备)。那么,我们为什么说中等教育是不够的呢?因为,也因此人们办了大学。

你们来到大学这件事本身就是证明。

仅仅有大学的知识是不够的。大学所学的是科学知识、规范和科学的方法。在大学里讲授“知识的基础”和“专业的基本内容”,同时解释一般知识的来源、性质和建造的状况,也就是科学方法,对于一切学科都适用。依此,大学从教会和太学(国家干部培训基地)分离出来,成为现代知识和现代观念的本营。另外一方面,由于大学包含着培训专家的任务,所以有条理、有系统、有效率地传授各学科的基本内容常常占据大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由于社会分工的细致、学科知识的巨大积累和工作机会的激烈竞争,专业内容的教学越来越技术化,变成了一种“特务训练”,为的是使学生完成学业后可以致用。而专家们对本学科中的成果追求越来越专精,比如我在海德堡有个邻居,因为测定了细胞膜上的电位差,而获得诺贝尔奖;有个日本教授因为研究敦煌卷子上的朱点(用红色在墨迹旁句读、注释和补正)而获得国家人文科学最高奖。他们分别是生物学家和历史学家,而他们的课题与成果,以及他们的思路、方法和研究技术对一个青年学生来说,基本上不显现为“知识”,更不显现为“知识的基础”,容易使学生忽视基础的整体传扬而迷失在表面上有效(出成果)的表象中。

所以,要为科学家设立教授的位置,并要求教授给本科新生讲授基础课,才可能揭开表象,让大家了解专业的基本内容。而大学开设通选课(北大),要求数理人文艺术(指艺术学)学分(美国大学),规定必修副修专业两门或第二主修一门(德国大学),不仅是为了教授专业(专业教学问题你们各自的老师会用四年或更长的时间来教导你们,我不必讲),而是为了强化基础,当然是指一般知识和基础。专业是人为的,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专业会发生变化,有些扩展,有些萎缩,有些开生,有些灭闭。所以基础课程就为专业的变化作了准备。更何况一个学生在校的专业与其一生境遇不可能一贯,更多的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展现不是靠专业知识,而是靠基本修养来支撑的。

一般的知识的基础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范畴。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表述。我们在大学里一般秉承大学的传统,分为文科和理科。北大有两个专门的部门管理这两个方面,称为社会科学处和自然科学处。其他的院校又有理科与工科之分,在北大称为基础性学科和应用性学科。早在50年代,中国教育体制仿照苏联现行体制作过一次院系调整,把理工强行分开,比如将清华大学的文科系、理科系(基础性)并入北大,把北大的工科(泛指应用性学科)并入清华(如建筑系)或其他院校(如医学农学分出独立)。如今,中国正在进行大学合并,许多大学都能通过合并和创建,建立一个完整的大学。

文科分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大约可以比作工科和理科的区别,但是实际学科结构要复杂得多,是因为所谓文科者,是将研究者“人”自身也部分和全部地同时作为被研究的对象。

社会科学是指对人的现行活动(历时的)及关系(共时的)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这些问题的现实存在,并不是时态上的,可能是过去遗留的(历史上的),也可以是正在发生的,还可能是预先筹划的(预测的)。研究的目的是为理清现象、分析因果、设计对策、解决问题。社会科学自十九世纪以来展极快,因为国家政府和社会利益集团需要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成果以及社会科学家的智识和技巧。

人文科学是指对人的自我追问(人/我从哪里来?在干什么?到哪里去?)而生起的现象及观念的认识和研究。这些现象和观念常常并不实有,就是说不具备成形的现实存在。(这里的存在指有形存在),是“无有”的。它是人类自我追问的结果,因为有了问题,才有了被问题问出来的对象。意大利人、美国人称之为“人道”或“人性”,德国人称之为“精神”,还有人称之为“心灵”。诸多的界定表明了人文科学的对象不可界定(不可名)性质,它是一种“无有的存在”。

一问之下而题生。人文科学就成为人类自我反省,自我认识和自我觉悟的理性方式。但是,无论是问者或解释者都在被问问题中混入了自我,所以,问与被问的关系的设定,就具有了意志,具有了“因何、为何、如何”(七何法之后三何)发问的自由。由于这种主观的意志和自由,使得人文科学的规范和实验手段(试验和测验成果的方法)变得非常微妙和有限。,以至于不少学术系统中的学者宁愿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完全分置。其实,这种分置表面上是对不同的学科方法的区别,内里包含着对人文科学(同时常常包括社会科学)的科学合法性的怀疑,只不过为这种怀疑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如德国的Schiel首先将J.St.Mill(穆勒)的moral science(道德科学)译成Geisteswissenschaften(精神科学),后来由Dilthey整理解释为与自然科学并列方法和知识领域。

科学的方法基于人的理性中算计部分,与思想并存。在西方思想史上,到了实证主义时期,对哲学的科学化努力,使希腊形而上学(意为用基本原则追求根本原因)的传统与科学分裂。哲学上出现的以经验和实验为根据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为分析哲学[对可以科学化的思维方法及其“度”(程度和限度)的算计]。但是,人的思想本来不必要根据,思想出于意志,指向信念(在宗教中归向信仰),即使是世界上不存在,过去和将来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也可以进入思维。而因人提问或由人思维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变现为艺术、哲学、历史和语言现象,才成其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对于这些对象的研究就是人文科学,所以分析哲学确实如其所望,不再是纯粹的思想,而是关于思想的一门人文科学,在它之外,人类的思想依旧对无尽的宇宙和永恒的沉寂心驰神往。

有些学者按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对于I’umanesimo(“人的”,相对于神的)规范在英语学术界的用法,认为没有“人文科学”,只有“人文学科”(而不是神学的赞颂祈祷、忏悔和信仰)。“人的”( Humanities,一般译为人文)就是上述的艺术、哲学、历史和语言。但是关于艺术的艺术史,关于历史的历史学,关于哲学的哲学家和关于语言的语言学和文学学则是各种科学。有一个逻辑的反诘,如果没有人文科学,何以有人文学科?学科的这字所指为何?而文艺复兴时期对艺术、哲学、历史、语言的理解不同于现代英语此词所指的意义,因为那时被当作学问做,是有规律和准则可依的科学。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实用)技术科学构成了今日大学的知识,这就是我们近年来为自己的学生时时指导的教学内容(具体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手段各门专业不同),但是,我今天是想预先提醒我的最年轻的同事,新同学们,仅仅有大学知识是不够的。

不够原因有两点:第一,大学里的知识已不能涵盖人类的知识;第二,人类的全部知识对人生来说是不够的。

关于第一点,以上陈述的大学知识结构,根据一般的说法,只是“书本知识”,而社会生活上还有更多的“实践知识”,比如在丛林中沿着狮子追逐野羊的小道猎取食物,或者在炎凉人间实现自己的志向等等,这不是我要说的意思。我想就纯粹意义上的知识(而将实践知识作为技能)谈大学知识的局限。

大学知识本来是包容和开放的,它以优秀的人才,不断完善的结构(univer-就是一体、全部之义)、客观的态度(实际上是理性)和周密的方法保证人类知识的发展与传承。但是计算机的出现和Internet信息系统的实现使大学丧失了“专断”的知识中心的地位。换句话说,有了“网”,任何一个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此指纯粹知识)或对知识作出自己的贡献和补充。在其中,师生的关系正发生着变更(张昱琪你可看《关于教师》那封信)。所以大学已不再是最权威的知识场所,而只是一种最能显现变化的单位。大学是不可或缺的,但大学所负载、保存、整理、传授的知识是不够的。所以开始我称你们新生为我的最年轻的同事不是抬举各位,而是大学地位在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变更,迫使我们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也交付你们更多的责任。

关于第二点,人类的全部知识对人生来说是不够的,知识之外还有经验(未到知识阶段的人的经历、体验及其记忆),还有感情、心灵;还有不可意识、描述和感觉的“人性全体”的其他部分。特别是在人类的知识在现代突然爆炸性地增长,已经异化为一种非人的力量,任何个人在知识面前不晓得应该了解那些,尽毕生之精力连一门学科的知识都不能完整把握,更何况学界门类之纷繁。人对知识的失控的感觉使人们在知识面前表失了尊严,以前的世纪要求人们在神之前的谦恭,今天,人自己不得不在自己创造和发现的知识之前倍觉卑微。这种卑微不仅仅有如庄子“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容量上的慨叹(毕竟“人生代代无穷已”,个人不能掌握,指望同类可以共掌),而且现在知识已生成自我的力量,它构成的自律性和偶然性(无序性)使人面临知识如海,风高浪恶。

现代化的科学化和技术化特征使知识更快地膨胀,使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每个人的自主、独立、自觉、完满和幸福越来越难以攀达。现代化的理性方式成为现代化最高目的的敌人。就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增多反而过犹不及,以至于对人们造成压抑,于幸福无益。所以,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

在苍茫的知识海洋上,必须回港,使精神安得其家。精神家园是可以借取于他人的思想与道德。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和庄严的教义都可收伏人心(知识之外的精神)。根据信念和信仰而解脱知识泛滥所造成的沉没和颠覆,才是一条复归人性之路。虽然归到他乡,但如果一个人能够相信和执持一种思想或教义,平安和幸福将一时降临于他。“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一旦你发觉对某种思想和教义执持不能解决自我的所有问题,你就不得不继续扯起风帆,追求自我的家园。在现代化的历程中,造就现代人的是知识,毁坏现代人的也是知识。人们只有依赖与生俱来的本性——自由与独立,去不间断的地对任何现有的,哪怕是自我习惯的,并被实际得失证明是有益的“存在”质疑,面对问题,作出判断,作出抉择,并准备着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现代,还有什么方式可以保持人的这种无所顾忌的反省,这就是“思”,cogito ego sum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还有什么活动支持这种反省不断地具备自我动力,那就是现代艺术,或者称作透过表面美感的本质的艺术——对不可知的干预。

以上是我的讲演稿,当我宣布结束,同学们惊讶,他们觉得我还未开始讲艺术。也许我的讲演题目不必是《艺术:在科学之外》,而应是关于科学的局限。陈亮请我把这个问题写给你。

祝你

如意

朱青生

2000年10月7日起草

11月22日改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