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过程与较量(4)

决胜红海 作者:周大江


●变革可能带来的利益或权力的调整是什么?变革可能要求员工改变哪些习惯?哪些员工受变革的冲击最大?

●在什么样的变革阶段或时点上最有可能遭遇抵制?哪些抵制可能是理性的,哪些抵制可能仅仅是感性的反应?哪些抵制行为会随着变革的深入而消失?

●主要的抵制行为可能产生的风险是什么?

●可以有哪些措施来化解主要的抵制心理和抵制行为?

动荡风险。变革必然会带来动荡。无论是规则的变化、人事的变化、人心的适应等等,都会从变革前的“稳定”发展为变革过程中的“不稳定”;这种动荡甚至会带来短期内的混乱。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动荡或混乱会使得企业在变革过程中对外部环境的抗风险能力降到最低点。因此,要对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挑战的外部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避免在最“脆弱”的时候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四、全程筹划

《孙子兵法》里所说的决定战争成败的“妙算”,在企业的变革中会集中体现为先期的全程筹划。虽然我们知道,任何人都不可能对未来有百分之百的准确预测,也就不存在基于这种预测的完美预案,但是,在变革正式启动之前,进行全面的筹划也是必需的。原因如下:

其一,通过全程筹划,会使参与变革的核心团队集中、深入、细致、全面地思考变革的方方面面,并在根本的方面达成充分的共识。只有通过这种思考和共识,才能在变革正式启动之后可能遭遇的纷繁复杂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前保持足够的判断力和定力,才能做到从容应对而不迷失方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筹划的过程甚至比筹划的结果更重要,因为筹划过程带来的不仅仅是作为结果的变革方案,更多的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基于这种理解的判断和应对能力。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和难于预知的,只有把握了它的本质和核心,才能真正做到万变不乱我心,以不变应万变;才能真正做到从容和主动。

其二,最大限度地筹划需要变革的事项,以及这些事项之间的因果或逻辑关系。在变革的全程中,固然会出现许许多多意料之外的新问题,但仍有相当大的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是可预知的,也是可以控制的。先期统筹如果不充分,则无异于把原本可预知和可控的部分也推向不可预知和不可控的范畴,说得再严重一点,就是自动放弃对全程有效控制的主动权,从而人为地增加变革的不确定因素和失败的隐患。变革者对此不可不察。

其三,为便于吸收更多的人参与变革,需要通过一个共同的纲领(策略或规划)来统领众人心,否则就会使之无所适从。当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变革的参与程度不同,决定了对变革预案的知情权也会有相应的差异。这是后话。

变革全程的筹划活动首先需要对变革的目标进行分解,并且充分兼顾各项子目标之间的因果或逻辑关系。这种因果或逻辑关系很重要,因为有的子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其他子目标实现的基础之上的,或者说,如果某项或某几项子目标实现了,其他目标的实现就会更容易。比如说,某企业的现状是精神穹宇不强势或不健康、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系统性差、业务制度(操作规程)不科学不全面,这决定了它必须进行全面的组织变革。在这种背景之下,首先需要从管理制度着手,在管理制度得以全面贯彻的基础上,再同步推进业务制度和精神穹宇的建设,而不是相反;没有强势的制度支撑,不但很难改变一个企业既有的某种风气或意识,反而会加剧虚伪作风或不信任氛围的滋生,因为人们会认为企业又在讲一些没有用的空话。

商鞅在推行新法之初,就以强势的姿态使“法令”先行。“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可见反对者之众,阻力之大。“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史记·列传第八商君鞅》)通过变法十年便取得这样的结果,即使在孔孟经典中描述的理想社会,也不过如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