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过程与较量(11)

决胜红海 作者:周大江


假设赵顼拥有足够的定力,而王安石又拥有足够的内部掌控力,那么,历史将会是另一种局面。但是历史从来没有假设。

因此,在成果巩固阶段,变革者主要任务有二:

一是清除隐患。

王安石第二次下野(公元1076年)之后的10年,虽然新法仍在施行,但反对派抵制变革的努力并没有停止,并且,变法派与反对派之间的力量消长关系因为王安石的失势而处于被动,终于在年仅10岁的宋哲宗赵煦继位(高太后秉政)后启用司马光为宰相伊始时,新法便被全面废止。虽然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后便追贬司马光,贬谪苏轼、苏辙兄弟等反对派于岭南(今广西),并重用革新派主力章敦、曾布等人,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但经过这番折腾,变法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而且,25岁便英年早逝的宋哲宗在位期间始终没有能够根本解决变法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党争。

如果变革的代价是损害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并使他们成为变革的反对者,那么,即便有人能够“幡然悔悟”,转变成为变革的坚定支持者,这也仅仅是特殊的个案,并不具备代表性,因为人是很难真正放弃其某种利益诉求的。

二是扎根深远。

正如前述,变革的深化及攻坚阶段之最大成果,只是在“制度”的层面栽下了树苗,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棵树苗无论长势如何良好,都是很脆弱的。

根深才能叶茂。所谓变革之“根”,就是要把变革新主张植入企业的“精神穹宇”中去,使之成为影响员工价值判断的重要参照。否则,变革的反对势力早晚会趁企业主表现出微妙的动摇或犹豫之时,以想象不到的破坏力卷土重来。

这种“扎根”的过程,具体来讲是从两个方面来努力。第一方面是在企业文化(详见《党史商鉴》)中,使对变革的认同和支持成为民间氛围的主流。第二个方面,是把变革的成果纳入共同思想(详见《党史商鉴》)的范畴,使之通透地贯穿从“哲学理念”到“共同规则”的两端。

本书将在第三章“精神穹宇”中详述之。

较量

企业变革能否得以坚持既定的正确方向,还和企业主在变革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密切相关。

在变革的过程中,企业主的角色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变革者的支持;二是对各种冲突或矛盾的裁决。这两方面的角色表现,均聚焦于对变革反对者的种种言行的处理上来。

变革者常常会想当然地把企业主的“理性判断”当成一个当然的前提,但殊不知,这个前提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在许多情况下,正是因为变革者的这个失误,才使得变革无法顺利推进,甚至是半途而废。

因此,可以说变革的过程也是企业主与变革反对者之间心智较量的过程。令人遗憾的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较量往往都以前者的失败而告终。

如下图所示,横轴代表企业变革的三个阶段,纵轴代表人的三种心智模式,即感性主导的心

图2-1企业主与变革反对者的心智变化图

智模式、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心智模式和理性主导的心智模式;两条曲线中,实线代表企业主

在变革全程中的心智模式变化轨

迹;虚线代表变革反对者的心智模式变化轨迹。

首先来分析企业主心智模式的变化轨迹。

在变革的准备及启动阶段,企业主通常都是高度理性的。为什么呢?因为企业的变革之所以得以提上议事日程,往往是企业主本人对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切的认知,渴望通过变革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深知这些问题解决之后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变革的愿景)。

更重要的是三点:

1在变革正式启动前,抑或在产生强烈变革冲动的时候,企业主心中最突出的景象是企业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企业主带来的不安和焦虑。也就是说,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存在于企业主心中的主要矛盾,其注意力也集中于对问题的认知及解决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