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过程与较量(12)

决胜红海 作者:周大江


2由于对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认知是企业主长期观察沉淀和亲身感受的,因此,他对问题的认知和分析过程,不需要他人的太多参与。换言之,企业主在这个阶段的思考是相对封闭的。

3在企业主潜藏变革之志时,往往与变革者交流得最多。变革的目标是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辨析是企业主早就有结论的,因此对问题的解决之道——变革的方案,无论这种方案是变革者主导的还是企业主主导的,抑或二者交流过程中碰撞得来的,都容易被企业主理解和认可,并且深信不疑。

因此,在变革的初期阶段,即准备及启动阶段,企业主的心智模式通常都是“理性主导”的。

然而在变革正式启动之后,随着变革的深入,在企业主的心智模式中,“理性”的成分便会逐渐减少,到深化及攻坚阶段降至最低点,甚至从“理性主导”走向“感性主导”的另一个极端。

原因大致也有如下三点:

1变革一旦启动,各个主要的变革措施一经施行,困扰企业主的主要矛盾就逐渐由“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转换为“变革方案与既定规则之间的冲突”。企业主的注意力也从思考前类矛盾的解决之道转向对后类冲突的协调上来。更为微妙的是,“变革方案与既定规则之间的冲突”的呈现方式往往是千奇百怪的,由于其间掺杂着过多的人为因素,使之更加扑朔迷离、真假难辨、表里难分。在变革过程中,企业主必将面对来自各方面对变革的反馈信息,而这些反馈信息就成为企业主思考的主要素材。通常来讲,在变革过程中,变革反对者提供这种反馈信息(对变革的反对)的动机是最强烈的,而更多对变革持认可态度的人则表现为“沉默的大多数”。因此,就容易给企业主形成这样的假象:变革遭到了“广泛的”反对。

无论在设计变革方案时,企业主和变革者扪心自问这个方案如何兼顾到多少人的利益,但在反对者持之以恒和精心设计的反馈信息面前,也很难不被这种“广泛的”反对假象所迷惑。

2随着变革的深入,企业在变革前存在的旧问题渐次得以解决,并淡出企业主内心中的景象,不再成为他关注的焦点。因此,“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变革之后的愿景”之间的对比不再成为鼓舞企业主的新动力,他逐渐淡忘了变革前各种问题给他带来的不安和焦虑,而变革过程中的各种冲突则相应成为他内心中最突出的景象。

3在变革过程中,为了施行变革主张,变革者在客观上会形成一种“强势”的形象。这种形象一方面会因为改变了企业主周围的各类高管人员的“角色”格局而遭致本能的忌妒或抵触;另一方面,还会挑战企业主潜意识的中心感和权力欲。更重要的是,如果变革者的表现与企业主在感性上的行为审美取向不符,则容易诱发后者的不愉快甚至是反感。比如,有的企业主非常欣赏喜怒不形于色的人,而变革者因为推动变革的需要表现强烈的个性张扬,就会遭到前者的反感,至少是不欣赏。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理性”并非意味着“正确”。企业主的理性分析过程本身,也有可能带来非理性的结果。因为用于企业主理性分析的素材本身就有问题。比如,反对者通过对表达时机、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等方面的精心准备后向企业主反馈的所谓“民意”,很可能与实际情况南辕北辙。在这种素材基础上推导出来的结论自然不可能有多少正确性。

最常见的形式是,反对者会利用一种定式来表达个人的观点:“员工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强盗逻辑。首先,他们的观点是否真正来自其他的员工?其次,即便是他们转述了其他员工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又有多少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反对者会利用自身的影响力蛊惑员工,从而制造某种看似强大的“民意诉求”,换言之,就是制造三人成虎的假象。本书将在第五章中重点探讨这个主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