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读不好书(5)

你在为谁读书 作者:刘江川


 父母专制让我不知道为谁读书

下面这段话,是一个初中女生的心声:

妈妈就像个老太婆,整天絮絮叨叨,不让看闲书,不让看电视,不让去网吧,尤其不能容忍的是不让我踢足球!妈妈说,女孩子踢什么球,多野呀!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女孩子就不能踢,如果每个人都说女孩子不该踢球,那今日中国女足的辉煌从何而来呢?真烦死了,我都这么大了,她还天天管着。妈妈越不让干我偏干,越让干我偏不干。

父母过于专制,是让许多学生非常苦恼的事情。许多学生就是因此对父母产生了逆反心理,故意不努力学习。对孩子严加管束是必要的,但是有些父母只是按照自己的期望,按照成人化的标准去管束。中小学生毕竟是孩子,生性好动,兴趣广泛,如果每天被束缚在一张课桌、一把椅子上,那是对他们天性的毁灭、心灵的摧残。

其结果往往是和这个女生一样:妈妈越不让干我偏干,越让干我偏不干。

现在的学生,生活实在不轻松。过重的课业负担,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得学生们的意志力、承受力等素质急剧退化,而他们在苦恼时又大多不愿找人诉说。一份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心中有烦恼时只想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待着,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找父母谈心。一个人总把烦恼藏在心里,往往会形成忧郁的性格,在学习时无法达到兴奋状态,久而久之,会使学习成绩受到极大的影响。

我们再来听听另一位同学的烦恼:

我的家境还可以,妈妈把所有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我身上。她上中学的时候特别优秀,不但学习名列前茅,歌唱比赛还拿过全县第一,但终因别人的门子硬和她的“成分高”,没考上她理想中的音乐学院。她总是循循善诱地对我讲她的过去,鼓励我争口气,不管干什么事,要干就要拿第一。妈妈是我最崇拜的人。她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便把她的理想寄托在我身上。可是,她不知道,我的成绩一直没有她想象的那么好,我一直只是个中等生,不管我怎么努力,从来都没进过前十名。我每次考试都很紧张,总希望自己能够超常发挥,考出好成绩让妈妈高兴,可是越这样想越紧张。现在要开家长会了,她要知道我连中等都排不上了,她还不失望至极!我该怎样面对妈妈呀!

这反映出另一些家长的心态:他们总是期望孩子将来能补偿自己的理想缺憾,因而过度地拔高对孩子的期望值。案例中的这个同学本来成绩很一般,妈妈却给她定位在“拿第一”上。这种定位实际上是把她永远放到了无法实现家长期望的失望中,让她永远接受和沉淀着“失败”的种种心理体验,逐渐失去学习的自信。

传统的专制家庭,强调家长的权威,孩子必须服从父母的权威,没有商量的余地,只有孩子听父母的,父母从不听孩子的。这种家长一般用武力来保证他的想法得到实施。“去做作业,不然就揍你!”许多家长并不只是吓唬吓唬而已,往往真就揍了。所以学生们在小的时候非常害怕这种家长。面对专制的父母,首先我们要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我们今天努力学习,就是为了长大以后实现理想。这个理想不应该是别人强加给你的。父母与我们之间往往代沟很深,许多父母思想保守,不能与时俱进。他们往往认为我们年纪小、阅历浅,想用他们的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而他们常常忽略了一点:

他们想给我们的幸福,未必是我们想要的。但他们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是为了我们有一个好前途,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所以,我们更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学习,只要看到了你的成功,看到你拥有美好的生活,父母将来也就不计较你今天听不听话了。  

父母溺爱让我失去动力

父母对于我们过于溺爱,无视对我们的独立性的培养,是导致我们许多同学不爱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父母年轻时吃过不少苦,所以不希望我们再继续吃苦,一定要让我们过幸福的日子,竭力为我们创造一切。他们以为只要为我们铺平了道路,我们的一生就会一帆风顺。殊不知,父母对我们的这种盲目的爱,其实会为我们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许多人就是因为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落得令人痛心的结局。

刘芸小时候,父母对她百般宠爱,过分照顾,她的一切愿望父母都要千方百计去满足。等到上学后,在学习上稍遇到一点困难,她就受不住,回家哭丧着脸,乱发脾气。但父母对她的一切行为都迁就、顺从,她的家庭作业不会做父母就代笔,她在学校受到一点委屈父母就出面交涉,她考试不及格要留级父母就找关系说情。渐渐地,刘芸不仅情感上脆弱,而且学习缺乏毅力。上小学留一级,初中没考上,母亲通过“后门”把她转到一所乡镇中学,勉强混了个毕业证书。最后又是父母托关系,安排她进公交公司当了一名售票员。

高天是遗腹子,母亲在他身上寄予了全部希望,继父待他如亲生,爷爷奶奶更是百般溺爱,致使高天从小十分任性,什么事都得顺着他,否则就赌气不吃饭。一天,姐姐下班回家,将茶话会上分得的4 粒糖果分给了弟弟,没有给他。他便大发脾气,踢了姐姐一脚,独自进了房间。等到姐姐开门去看他时,只见一条红领巾套在他的脖子上。一条生命就此终止。

小梁生活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中。祖母特别大方,只要成绩好,小梁要什么就给什么,用多少钱都可以。父亲以自己经商的经验开导儿子,没有知识,长大了是要吃亏的。母亲对小梁说,只要你好好读书,什么都不要你干,我们做父母的累死也心甘情愿。结果小梁逐渐产生了特殊的优越感,在家如小皇帝一般,口袋中装满零用钱,学会了吸烟、赌博、打架,学习不用心,考试不及格,多次留级。后来他干脆不进校门,常和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一起胡闹,最后成了小偷。一家人对他的希望都成了泡影。

小罗是一个独生子,父母是工人,没有什么文化,但家庭生活比较富裕。他从小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说什么父母都依着。父亲爱喝酒,几乎每天吃饭时都少不了酒。小罗有时也试着尝两口,父亲也不加干涉,反而夸儿子“真行”。慢慢地,小罗七八岁时就学会了喝酒、花钱,父亲有时甚至大方到让他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的地步。于是,小小年纪,他就学会了进饭馆、逛商店。父母不但不阻止,竟说什么:

“老子挣了钱,不让儿子花让谁花呢?”由于他出手大方,那些行为不良的同学就围着他转。他又学会了吸烟、赌博。染上了坏习气后,他学习成绩迅速下滑。开始时,因为老师的督促,父母还批评几句,见管不住孩子,也就索性不管了,反而说什么“将来当个工人,没文化一样开机器”,致使儿子常常逃学,考试交白卷,后来发展到偷盗、抢劫,最终被关进了监狱。

从上面这些案例可以看出,父母的溺爱对我们的危害是多么大!

虽然溺爱来自父母,但只要自己努力,我们也是可以走出这个误区的。

我曾是一个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在家里,父母总是以我为中心。

正因如此,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吃的穿的用的一切是多么来之不易。吃饭时,夹到不好吃的菜就扔掉,米饭不爱吃就倒掉,而且从来都不认为这是错的,父母也从未责怪过。我家经济条件不错,几乎要什么有什么,多得用不完,很多东西我都是用一次就扔掉了。直到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去种植园参观,我才明白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

在种植园里,老师要求每人栽十棵小菜苗。我连锄头都没碰过,现在要我去种菜,这简直比登天还难。为了不出笑话,只好装模作样地刨着,弄得鞋子里满是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菜苗种下去了。但是老师点评说,十棵只有一两棵成活率较大,其余有的被我弄断了主根,有的栽得太深,有的没栽牢,有的连土都没刨松。仅十棵菜苗,就问题百出。我惭愧极了,心里直怪自己平时不劳动,也怨爸妈老宠着我,什么都不让我做,结果让我丢了这么大的丑。

劳动结束了,该做饭吃了。老师要我到种植园采菜。结果,因为不认识菜,我把鸡冠花当蘑菇、兰花当韭菜采了回来,成为同学们的笑柄。当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虽然出了不少丑,但通过这次活动我还是获益良多。它让我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从那时开始,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自己的生活能力之差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如果我连这些小事都干不好,长大以后离开了父母,我该怎么生存呢?我开始有意识地学做事情,学削铅笔、整理房间、洗衣服、扫地,再也不做什么小皇帝了。我们自己认识到父母溺爱的危害的同时,也要和父母沟通。我们要告诉他们,溺爱到头来只会害了我们,让他们以正确的方式爱我们。

告诉他们我们很坚强,我们很独立,很多事情我们可以自己做,我们不想在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