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怎么才能和你的孙子成为忘年交(1)

爷爷奶奶的“孙子兵法” 作者:向明


一、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

孩子的内心是简单的,但同时又是不可捉摸的。他们靠感官来观察这个世界,不会用自己的“心”将问题复杂化。他们的意识里,没有世俗观念,没有利益纷争,有的只是一份童真。其实,孩子的世界是很好理解的,大人们之所以觉得难以捉摸,是因为被社会、被世俗迷住了双眼,失去了那份童真。

孩子的心理也是有规律的,只要掌握了大致的规律,再用简单的思维去和他们沟通就没有问题,但现实中这一点却很难把握。

“我要的是爱,很多很多的爱!”琪琪瞪着眼睛,大声喊道,然后转身就跑开了。留下琪琪的妈妈和奶奶,忧伤不已,彼此躲闪着对方的眼睛。

此时此刻,妈妈和奶奶都感到一阵揪心的恐慌和无力。这就是隔代教育下的一个失败的案例;是一个留守儿童的心声。琪琪说得没错,她想要的是暖暖的爱,而不是一味的“精心照顾”,一堆堆没有温度的钞票,每周末冰冷的等待。

琪琪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爸爸妈妈长年在外做生意,很少会回来陪她。

奶奶年纪大了,身体明显跟不上了,她无法陪琪琪玩耍,能做的就是每天给她做好饭,送她上下学。走在路上的时候经常是琪琪等着奶奶,她们之间基本没有沟通,因为奶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琪琪是个性格倔犟的孩子,个性很强,奶奶一唠叨,她就会发脾气,可是奶奶除了唠叨之外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琪琪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7岁的琪琪显然是个古怪又略显孤僻的女孩子,她不爱说话,性格乖张,尤其是对妈妈,总是冷眼相对。比如吃饭的时候,不管妈妈给她夹什么菜,琪琪都表现得很厌恶,直接丢在桌子上;照相的时候也一样,妈妈想抱着琪琪,可她却一头扎在奶奶怀里,敌视地看着妈妈。

妈妈在家的时候,琪琪总是和奶奶在一起,可是当妈妈走了之后,她便独自一人待在房里,和奶奶也很少接触了。

奶奶也经常和妈妈说起这些,可是妈妈也没有办法,两代人能做的只是对视着叹气。

这天,家里来了客人,是妈妈的朋友,同时来的还有那位阿姨的儿子,他和琪琪年纪相仿,两个人比较合得来。在他们玩耍的同时,大人们也在聊着天,妈妈在向朋友抱怨,说自己的女儿和自己不亲。她觉得自己为琪琪付出了很多,给她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很多其他小朋友没有的东西,琪琪都有,可是还是得不到孩子的真心。听到这里,琪琪发火了,她大声地喊出了那句话:

“我要的是爱,很多很多的爱。”

妈妈、奶奶,还有客人都愣在了那里。这时,和琪琪一起玩的小男孩走了过来,对着三个大人说道:

“阿姨、奶奶,你们应该多跟琪琪姐姐聊聊天,周末的时候多带她出去玩。刚才,我跟她说,上周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带我去了公园,她听到后哭了。”小家伙说完就跑出去找琪琪了。

几位大人又一次愣在了那里,相视无言。

在隔代教育中,常常会听到祖辈们这样说:

“这么点的孩子,他们懂什么叫沟通啊。”

“唉!孩子大了,大人的话听不进去了。”

其实,这都是老人没有掌握孩子心理发育规律的结果。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自然就找不到和孩子沟通的正确方法,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变得有些抵触沟通了,这对家长和孩子都很不利。

案例中的家长就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孩子的心理,自以为是地为孩子安排一切,结果却忽略了孩子内心最想要的东西——爱,导致孩子不喜欢自己的妈妈、奶奶了。她们应该反思的不是为什么孩子总是不理自己,而应该反思自己到底有没有主动去理过孩子。

孩子没有那么复杂的思维,有很多事情都是按照自己看到的表象来下判断的。我们要想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爱,就要大声说出来,让他知道,不要产生误会。

咚咚5 岁生日那天,妈妈去味多美帮他订生日蛋糕。由于公司临时有事,妈妈加了一会儿班,再加上路上塞车,妈妈到幼儿园接咚咚的时候,已经迟到了半个多小时。老师陪着咚咚坐在台阶上,跟他说话,妈妈赶紧跑上前去向老师致谢,同时去牵咚咚的手,以表示歉意。没想到,平时非常听话的咚咚忽然甩开妈妈的手,气鼓鼓地自己跑去坐车了。妈妈尴尬地朝老师笑了笑,赶紧转身去追儿子。

一路上,咚咚都不出声,妈妈跟他说话也不理。快到家的时候说了一句:“以后不用你接我,让奶奶来接我就好了。”任凭妈妈怎么解释和讨好,咚咚就是不理她。

到家后,咚咚直接把自己关在卧室,不出来,也不让别人进去。妈妈很伤心,但也只能一遍遍地敲门,请他打开门出来吃生日蛋糕,却丝毫没有回应。看到媳妇实在敲不开孙子的门,奶奶走过来帮忙:

“咚咚,奶奶知道你是好孩子、乖孩子。你看,你妈妈为了给你买你最爱吃的味多美蛋糕,排队排了大半天才买到,因此错过了幼儿园放学的时间,迟到了半个小时。妈妈最关心、最爱咚咚了,咚咚怎么不给妈妈开门呢?”

过了一会儿,咚咚走了出来,红着脸对妈妈说:

“谢谢妈妈,我误会您了。”

妈妈的眼睛湿润了,抱起儿子对婆婆说道:

“谢谢您,妈!”

故事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大人和孩子之间的误会,生活中,经常会见到类似的误会。孩子是不会去思考大人们“冷落”自己的理由的,不是他们没有那个心,而是他们还没有那个智,还没有成熟到那种地步。如果大人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来和孩子沟通,误会就很容易产生了。孩子心智还不成熟,没有那么大的抗压能力,一旦产生误会,对孩子的内心是有很大的打击的。

故事中的奶奶绝对是一个细心的老人,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老人,她敏锐地察觉到了孩子之所以不理妈妈,是因为他觉得妈妈不重视自己,竟然在自己过生日的时候犯错误,他感觉被伤害了。奶奶发现问题后,采取了有效的补救措施,告诉孩子妈妈是因为给他买蛋糕才迟到的,她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解决起来自然就轻松了。

其实,想要教育好孩子理论上并不难,只需要你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就可以了,但是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孟子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现实中这个问题的确是普遍存在的,我们都愿意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忽略了别人的感受。愿我们的老人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做一个了解孩子的人。

小结 “我要的是爱,很多很多的爱。”这是孩子的心声,“我把什么都给了他,让他吃好的、穿好的,把他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可是他就是不理解我。”这是家长的心声。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得到爱,家长认为自己一直在付出爱,那么爱到底去了哪里?爱在去往孩子心里的路上走差了道。用心去了解你的孩子,消除可能产生的误会,不要以为给孩子最贵的东西就是最好的,给他最需要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