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夸”出孩子好品格(2)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作者:王国锋


 用赏识留住孩子的诚实

只要一说谎,鼻子就变长。这是《木偶奇遇记》里的匹诺曹为自己的不诚实所付出的代价。现实世界里没有这样的传奇,一个人撒了谎,也许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当然也没有童话里的蓝仙女对他实施惩罚。但是,如果一个社会里充斥着撒谎的人,那么,这个社会和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必然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试想一下,如果社会上只剩下两种人——骗人的人和被骗的人,世界将会怎样呢?

所以,我们不能丢失了诚实。

诚实是人们在公共交往中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为了让孩子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个诚实的人。

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把孩子的诚实忽略了,甚至因为某些个人私利而责怪孩子的诚实,教孩子撒谎。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会使他们对做人的原则产生疑惑,最终养成撒谎的坏习惯,甚至造成心灵扭曲。

还有一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欺骗自己,不要对父母有丝毫隐瞒,但是他们往往在孩子面前撒谎,甚至“教唆”孩子去欺骗别人、隐瞒真相。如此一来,孩子最终也会学会撒谎。

自来水哗哗地流着,妈妈正在洗衣服,明明站在水池旁。

“妈妈,水表里面的小针不走了!”明明大声对妈妈说。

“别吵,小心让人听见了!咱家水表坏了。”妈妈小声敷衍着说。

这时,有人敲门,明明打开门,是抄水表的叔叔来了。

“叔叔你来得真巧,我家水表坏了,正想去找你修呢!”

“小孩子懂什么!”妈妈瞪了他一眼,连忙开大水龙头,“你看指针转着呢,水表没坏。”

明明满脸疑惑地走开了。

与某些城府颇深的大人相比,孩子的诚实往往令人敬畏,因为孩子少有大人们的复杂和狡诈,他们不懂得“作秀”,而敢于诚实待人。

他们的心里没有私利,只是实事求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原原本本地说出来,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而恰恰有些父母却把孩子的这种品质扼杀了。

因此,每个父母都应该明白,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远比占一点小便宜重要得多。对于孩子的诚实,父母应该给予赏识和赞扬,用赏识留住孩子的纯洁和诚实,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优秀品质。

屠格涅夫小的时候,一天,一位大作家到他家做客。屠格涅夫的妈妈为了显露儿子的才能,便对儿子说:“快朗诵一则先生写的寓言!”屠格涅夫朗诵得很流利,也很动听。

大作家很高兴,亲切地问:“你喜欢我的寓言故事吗?”屠格涅夫认真地回答:“喜欢。但是我更喜欢克雷洛夫的寓言。他写的寓言比你的更好!”大作家听了一点也没生气,从心里佩服这个孩子。可是,屠格涅夫的妈妈却急了。

客人一走,屠格涅夫的妈妈就质问儿子:“你怎么能当着大作家的面说他的作品不如别人呢?”屠格涅夫不服气,他大声争辩说:“克雷洛夫的寓言就是好!我怎么想就怎么说,难道叫我说谎吗?”

为了培养孩子诚实做人的品质,家长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如果要求孩子拾金不昧,家长就不能将捡到的物品据为己有;如果要求孩子不说假话,家长就不能哄骗孩子。

但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常常言而无信。例如,孩子哭闹时,父母常用许诺来哄孩子:“别哭了,回头妈妈给你买玩具。”尽管这样说了,但家长并没想过兑现。孩子却信以为真,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如果每次许诺都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孩子的一次次希望都成了泡影,久而久之,孩子不仅逐渐失去了对家长的信任,慢慢地也就学会了说谎。

因此,家长和孩子形成真诚和互相信任的关系,是培养孩子诚实品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当孩子犯了错误,要鼓励他们说实话、不撒谎,因为撒谎比错误本身更为严重。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少年时相当顽皮,有一次竟然挥动斧子砍倒了父亲心爱的樱桃树,父亲发现后大发雷霆。华盛顿主动承认了错误,父亲不但没有责打他,反而高兴地说:“我宁愿损失100 棵樱桃树,也不愿意你说一句假话!”

错误可以原谅,撒谎不能宽恕。当孩子诚实地承认错误时,应该给孩子赏识!

当孩子有诚实的表现时,不要因为其他原因而责怪孩子的诚实,而应该说:“真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孩子在犯错误时如能主动诚实地承认错误,请给予赏识和鼓励,你可以说:“你的诚实让我很高兴,相信你会改正错误的!”

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诚实的孩子也许会吃亏,也许会受骗,但绝不能让孩子因此而远离诚实,这就如同走路有可能摔得鼻青脸肿,但你却不能让孩子永远躺在床上一样。因此,对孩子的诚实,父母必须给予热情的赏识和鼓励,赏识他们战胜了自己,鼓励他们继续坚持诚实。  

赞赏是引导孩子讲礼貌的最有效方式

《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现在的婴幼儿各方面的发育都提前了,两三岁的孩子已经能分得清你我,开始模仿大人的行为,懂得别人态度的好坏。这时应该对他们进行礼貌教育。如果家长不重视,将来孩子缺少文明礼貌的好习惯,那可真是“子不教,父之过”了。但遗憾的是,不少孩子身上已经出现了不文明的行为。

案例一:

丽丽跟着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用餐时,大人们都在尽情地聊着。丽丽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有人开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自容。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是紧着丽丽吃。但现在是在外边,哪还能像在家一样呢?可问题是丽丽已经习惯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法怎能一时改得过来?比如三鲜虾仁这道菜,丽丽就专挑虾仁吃,直到把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

案例二:

某小区7 号楼刘家与李家住上下楼,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吵得邻里不安。刘家的明明天生淘气,整天在屋里折腾,穿着小皮鞋跑来跑去,还把玩具往地上乱摔。李家的两口子年纪大了,心脏又不好,所以怕吵闹,听不得楼板叮咚叮咚地响,自然要去提意见。可明明淘气惯了,不但没改,反而越闹越厉害,甚至在房间里拍球、跳绳,吵得楼下整天不得安宁。李家上门去说,刘家大人还护着孩子,明明在一旁做个鬼脸后又蹦蹦跳跳地闹了起来。

上面案例中的事说不上多大,但确实与文明社会的精神风貌差之千里。孩子不讲文明,恐怕还要在父母身上找原因。西方有句谚语:

“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意思是说高雅的气质、文明的举止,需要从小塑造。所以,父母绝不能忽视从小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

教育孩子,就是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避免坏习惯。如果父母能对孩子的文明礼貌用语作出积极回应和赏识,比如对他说“你今天真有礼貌,希望你以后天天都这么有礼貌”,就会给孩子极大的鼓励,促使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注意讲礼貌,并逐步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

有时候,父母要在具体的事例中引导孩子讲礼貌,同时对他们表现出来的礼貌行为给予肯定和赏识。

一天,同事小王来家里玩,妈妈让小明喊阿姨,可能是因为不认识,小明没有喊。这时,妈妈对小明说:“阿姨第一次到咱家来,我以前总是和阿姨说小明是个讲礼貌的好孩子,不要让妈妈失望哦。”

听到妈妈这么说,小明马上喊道:“阿姨好!”

小王从包里拿出一份包装很精美的礼物,对小明说:“看阿姨给你带礼物来了。”小明接过礼物,充满好奇地想把包装打开。

“小明,先不要拆开礼物,阿姨给你带来这么精美的礼物,收到礼物时你应该说什么呢?”妈妈微笑着问小明。

小明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阿姨,很不好意思地说:“谢谢阿姨!”

“小明好乖!不用谢。”小王笑着对小明说。

“对,这才是好孩子,记住,以后收到别人的礼物时要说谢谢,否则别人会说你没礼貌,知道吗?”妈妈轻拍了一下小明的肩膀,“好了,现在你可以打开礼物了。”

小明高兴地打开了礼物,原来是一个可爱的布艺小白兔。小明很喜欢,又对阿姨说:“谢谢阿姨,我真的好喜欢!”

妈妈和小王相视而笑。

“小明,阿姨口渴了,你能帮她倒杯水吗?”妈妈又在启发小明。

“好的,等我把小白兔放起来好吗?”小明把小白兔放到自己房间,然后小心翼翼地端了一杯水,放到小王面前的茶几上。“阿姨请喝水!”

“谢谢,你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小明表现得真好,妈妈更喜欢你了。”妈妈不失时机地赞扬他。

看到妈妈和阿姨在说话,小明就回房间里自己玩去了。没过多久,正当妈妈和阿姨谈得高兴时,小明突然从房间里出来说:“妈妈,我要看电视,动画片要开始了!”

“好啊,不过要等阿姨把话讲完,然后你再看电视可以吗?”妈妈对小明说。

“噢,阿姨对不起!”小明安静地坐在一边,等阿姨说完,三个人才高高兴兴地看起电视来。

在具体的事例和场景中引导孩子讲礼貌,比空洞的说教更为有效,也容易给孩子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赏识和指导孩子讲礼貌,要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并及时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赏识。例如,吃饭时,可以指导孩子等长辈入座后,才可以开始吃饭;有客人来时,要让孩子主动跟客人打招呼,给客人让座、倒茶,等等。

另外,父母要为孩子做出表率,处处注意讲文明、讲礼貌、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创造一个文明、礼貌的家庭环境。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父母的影响,自然也会变得讲礼貌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