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教育的现状

中国家长怎么这么难 作者:何文


中国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相信家长们都有一肚子话要说。从分秒必争的胎教,到忙碌的早教和幼教;从钱学森的“大家”之叹,到升学择校的白热化格斗;从学生的长大不成人,到老师的教书不育人……中国教育似乎陷入了最容易看清却最难以逃脱的困境——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从此,孩子们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争分夺秒地学习,从小学到中学,从中考到高考……

中国教育的现状是一个十分敏感而且触及政治神经的问题。这里,我们避开教育体制问题,仅介绍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

现状一:人多,才少

合理的人才结构就像一座金字塔,基础不雄厚,是很难培养出尖端人才的。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报考中专、技校的学生很多,而且都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因为方便就业,待遇也不错。当年来中国的苏联专家,其实很多人都是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的。现在恰好反过来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考这种学校。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很少让孩子报考中专和技校呢?因为家长们普遍把教育和将来的工作、收入以及名声联系在一起,都认为读大学才是好事,而并不在乎现在的大学教育效果是否理想。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夯实金字塔的根基;二是要从事业心的角度培养人。尤其是事业心,没有事业心就出不了人才。过去的人虽然穷,但读书并不完全是为了改变生活,还有一层事业心在里面。比如钱学森、谷超豪等人,他们出国都是为了报效祖国,而非单纯的镀金。可是看看今天的学者或官员,有几位有事业心或责任心?有的恐怕多是“名利心”吧!“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此而已!

于是,各类高校应市场需要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成立,一时间,中国大地遍地皆是大学生,然而有些大学生却难以找到工作,有的甚至不如农民工。

现状二:教育资源难以均衡

由于利益的驱使,大批优秀的教师进入了工资较高的重点院校或私学,而一般学校师资力量严重短缺。这样的结果导致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

学校不是市场,不应该存在很激烈的竞争关系和金钱意识。说到这里,一定要谈一下我们国家的教育评价问题,我们看一所学校好不好,一个老师教书成功与否,评价标准十分单一,就是升学率。教育不应该以升学率为导向,而应该以达标为导向,达到标准就行了,不要过多地比较,这样才有可能弱化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把大部分学校都办成好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平衡。

现在全国都在推行教师绩效工资,此举实施之后,公办教师与民办教师的收入会不断拉大,考试科目教师与非考试科目教师的收入差距则会减小。绩效工资的实施可能会促使优秀的公办教师流入民办学校,从而让教育资源更加不平衡。

要平衡教育资源,不仅需要政策上的支持,还需要人们改变传统的“分数第一”的教育理念。

现状三:“义务教育”的尴尬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孩子们应当享受义务教育。可是这“义务”二字似乎只是落在家长身上的责任:家长想要让自己的孩子读好一点的学校,则必须缴纳借读费、捐资助校费或计划外招生费等费用。所谓就近入学,学校也可以推诿说学生已经收满了,想要让你的孩子来也可以,那得多交钱。

当教育与金钱联系在一起时,又怎么能履行它的“义务”呢?

现状四:教育难以弥补文化断层

如今很多人崇拜于丹和钱文忠,觉得他们很了不起。看着他们的走红,一方面我们很高兴传统文化能受到如此大的重视,另一方面我们也很失望,因为他们讲的其实是些最基本的传统知识。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崇拜他们呢?其实,这都是文化断层造成的。

文化的断层需要通过教育来弥补,这方面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因为我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虽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很快就迎来了改革开放,但是三十年来,旧的东西虽然被我们摒弃了,新的东西却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造成了一代人的迷茫,这时候,教育应该发挥衔接的作用。而现在,对孩子的传统教育是十分缺失的。古时候,小孩子一上学就背《三字经》《千字文》等,这种幼儿教育的好处是不仅能识字,还能了解圣贤们总结下来的智慧。这种智慧的作用是很大的,现在很多白领都去学国学,一方面是为了修身养性,另一方面就是为了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生活的答案。

现在的教育还是很强调功能性的,学生们的数学、英语、物理可能会很好,却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尤其对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如果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可以让中国人的文化伤口快速愈合。

现状五:校长推荐,难救低分高能

电影导演李安当年高考两度落榜,好不容易才考上了艺术类大专;李宗盛小时候提起学习就头痛,连考高中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梁文道当年在香港考大学的过程也很艰难,甚至一度为此生病……这些人不是应试的好手,但他们绝对是人才。

目前的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必须直面中考和高考,因此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受到考试的束缚,这必然影响到学校对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今,不少高校推出了“校长实名推荐制”,目的就是想打破“唯分数论”,让低分高能的人也能读大学。但这个做法还是有些束手束脚,因为经过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仍需要经过高考,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可以享受降分优惠。如今的李安、李宗盛们,即使碰到明智的校长,享受到校长推荐的待遇,仍然很难进入高校深造。

现状六:教育是不公平的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然而现实却是不平等的。

让我们把视角放远一些,进入偏远山区,那里的学校除了教学环境很简陋外,教学设施更是稀少;再看看城市的近郊,那些农民工的孩子借读的学校,校舍破旧,教师更换频繁,学校随时都可能关闭;最后回到城市里,学校被分成全国重点、地方重点和普通学校,还有职业中学,而好的学校,按升学或入学成绩分成竞赛班、实验班、重点班和普通班,而学费也往往是按班的级别设定。再看看地域差别,生长在北京、上海的孩子,与地方小县城的孩子,命运自是天壤之别;而生长在沿海开放地区的孩子与生长在内地山野的孩子,哪里有可比性?

这些不公平,随着社会经济差别的越来越大,将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