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父与子(1)

总开关 作者:吴修铭


数千与会听众簇拥着史蒂夫·乔布斯,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了分享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都是卷着铺盖准备在这里过夜的。身着标志性的黑色高领毛衣和蓝色李维斯501牛仔裤,乔布斯对于自己所要宣布的内容成竹在胸。他老练地控制着众人的情绪,向全世界呈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这一刻他如鱼得水。在他身后是一张巨大的屏幕,这也是他惯常使用的道具;随着他演讲的进行,屏幕上不时闪现出文字、动画和出人意料的图像。而对于坐在计算机前的观众,尤其是那些“果粉”来说,乔布斯在年度苹果大会上所作的主题演讲就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我们谈到的这一次主题演讲是在2007年1月9日,乔布斯正要宣布苹果公司继麦金托什机之后的最重要的发明。

“今天,”乔布斯说,“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是3种具有革新意义的新产品。它们分别是:具有触屏功能的宽屏iPod,具有革新意义的手机,突破性的互联网通信设备。”

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

“一个iPod,一部电话……你们明白了吗?我们说的可不是3台互不相干的设备。”

人群中响起了更热烈的欢呼声。

“我们叫它iPhone!”

人们群情激动,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只见屏幕上出现了一行大字:“iPhone:苹果公司重新发明了电话。”

iPhone漂亮极了,而且功能强大,简直完美无缺。乔布斯演示完新产品的众多功能之后,又向人们展示iPhone是如何通过内置的功能齐备的浏览器上网的,这是从前的任何一种手机都没能做到过的。

“我们现在既然说到了互联网,当然就不能不提谷歌公司……我非常荣幸地向大家介绍谷歌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博士!”

在更为热烈的欢呼声中,施密特系着一条过长的橙色领带,一路小跑从演讲台的左边进入人们的视线。两人在演讲台正中热情地握手,就像两个国家元首一样。作为苹果公司董事会的一员,施密特先是向乔布斯致谢,然后用一个可能有些欠考虑的玩笑作为自己演说的开场白,他的本意是想表现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的亲密程度。“许多公司的董事会之间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不过无论如何都比不上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的情谊。很可能我们两家公司有朝一日会想要合并,到那时我们就改名叫苹果谷公司。”他说,“只可惜我不是做市场营销的,没办法亲手操办这件事。”

2007年的时候,谷歌公司和苹果公司确实亲如一家,而施密特也并不是唯一兼任两家公司董事的管理人员。这两家公司还都喜欢在公开场合热情洋溢地盛赞对方。谷歌公司和苹果公司的创建者都是一些特立独行的年轻人,企业理念中同样带着翻天覆地的创新意识和理想主义的光辉,这两家公司的创建时间又相隔一代,所以就好像父与子一般。苹果公司首先凭借革命性的反文化精神开拓了个人电脑领域。20世纪70年代,当开放的计算机系统还只是停留在概念化的前景阶段的时候,苹果公司成了将这种理念运用于大规模生产和普及使用的开路先锋。而谷歌公司的经营模式虽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不过新千年到来之际,这家公司已经成为互联网开放理念的完美表征。互联网发展历程中伟大的规划者文特·瑟夫也成了谷歌公司的一员,并获得了该公司授予的“互联网首席传道者”的封号。

这两家公司的格言“不同凡想”和“不作恶”虽然遭到评论家和愤世嫉俗者的一再嘲讽,却极其明确地表达了各自在企业文化方面的反直观见解。这两家公司都是从郊区的车库里小打小闹的发明创造起步,甚至代表各自企业缘起的车库地点相距不过数英里,因此它们都以逆流而上的作风而自豪。谷歌公司是在2000年开始涉足搜索业务并推出自己的搜索网站的,当时搜索业务被认为是获利低微的“商品”,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而大量注册网站的科技潮也已经偃旗息鼓了。苹果公司引领时代的变革精神则更为彻底,早在大型主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20世纪70年代,该公司制造出了微型个人电脑,之后又给这种个人电脑添上了“桌面”(由窗口、图标和工具栏组成的图形用户界面,如今已是随处可见了)和鼠标。这两家公司还拥有一些共同的敌人,具体来说是微软公司和其他主流企业,抽象来说则是所有保守刻板的人。

让我们回到圣弗朗西斯科的主题演讲会,在那里,施密特说完笑话,开始转入正题。

“我喜欢这个新产品(iPhone)就跟我喜欢互联网的新架构一样,我们根本不用进行技术上的合并就能给消费者带来实质上的合并体验……在互联网的架构中,我们能够获得以苹果公司的研发团队为代表的智囊团所开发的巨大成果,并将其与谷歌公司所提供的开放协议和数据服务相结合。”

大多数人没有觉察到,施密特的这段话里包含着至关重要的信息,一种关于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性的理念。施密特认为,在开放式互联网协议的时代,就算没有现实生活中的企业合并,产业整合的优势(合作经营的“协同作用”和高效能)同样可以在分层网络中实现。这就是谷歌公司特有的公司理论。有了互联网,就再也没有必要进行什么合并,保有什么独家的合作伙伴关系了。每家公司只要努力将自己的业务做到最好就行了。就这一惊人发现来说,多亏了互联网,韦尔、洛克菲勒和卡内基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更不要说史蒂文·罗斯和迈克尔·艾斯纳创建的传媒联合企业了。总之,巨型产业帝国的时代已经拉上了谢幕的帷幔。

可是,情况当真如此吗?乔布斯对施密特热情的欢迎恰恰掩盖了一个事实:苹果公司为推出iPhone所找的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并不是谷歌公司,这事压根儿就跟谷歌没有关系,他们选择的合作伙伴其实是谷歌公司最大的敌人之一。在演讲快要结束的时候,乔布斯有所保留地扔出了这颗炸弹:iPhone将在一家公司提供的独家网络中运作,这家公司就是AT&T。

发布会召开的时候,AT&T无线通信公司用的还是老名字辛古拉公司(Cingular)。

“他们的通信网络是国内最好的,也是最为普及的,”乔布斯说道,“拥有5 800万用户,他们是通信服务领域的佼佼者。因此他们将是我们在美国的独家合作伙伴。”

于是苹果公司选择了这样的合作伙伴,站到了谷歌公司、互联网,甚至苹果公司自己所代表的企业精神的对立面。

***

不知道AT&T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埃德·惠特克是否在收看iPhone发布会上埃里克·施密特的讲话,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必然不会同意施密特所说的大型合并时代已经结束的观点。仅仅一周之前,惠特克兵不血刃地获得了联邦政府对于其公司收购原AT&T公司分裂产业的最终首肯,老贝尔系统的大半江山又重归AT&T公司的统治。互联网的到来并没有吓倒惠特克,他和他那巨人歌利亚般的电话公司依然沿袭着AT&T公司用了100多年的老办法,他们用巨型规模为自己取得了统治地位。西奥多·韦尔的精神犹在,并且帮助这家公司重建霸权,而这就是苹果公司选做盟友的公司。

iPhone发布会后不到两年,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就开始分道扬镳,各自追求互相对立的宏大理想,两家公司的关系也越来越糟。在2009年联邦通信委员会召开的听证会上,两方面的代表坐在原告和被告的敌对阵营中,针锋相对,不依不饶。史蒂夫·乔布斯指责谷歌公司进军移动电话市场的尝试不过是在浪费时间,而谷歌方面的新进员工蒂姆·布雷(Tim Bray)则在2010年的时候将苹果公司的iPhone说成是“一座高墙内的、迪士尼化的贫瘠花园,被一群伶牙俐齿的律师包围着……我讨厌它”。

看来,两家公司曾经细微得无法察觉的差异已经发展成了一道鸿沟。苹果公司虽然从来就在“开放”的理念问题上摇摆不定,不过还不曾真正越雷池一步,然而这次的新产品终于让该公司走上了不归路,不仅是AT&T公司,甚至是好莱坞和娱乐产业联合企业都将因此而将苹果公司视为同道。传媒联合企业进军互联网的尝试虽然出现过许多失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过这些企业依然渴望加入互联网产业,并且迫切地寻找着进入的机会。2010年,苹果公司为这些企业找到了门径,那就是该公司的iTunes音乐商店、在线视频和拥有巨大魔力的iPad。事实上,苹果公司、AT&T公司和好莱坞的结盟有着极具吸引力的美好前景。想想看,好莱坞的内容加上AT&T公司的线路再加上苹果公司那些了不起的产品,多少可以算是信息世界的天堂了吧,至少是完成了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的遗愿。

谷歌公司则依然故我,甚至可以说是更为激进地用一种近乎救世的热情追求着产业世界的理想国。该公司的创建者们对于苹果公司向传统媒体产业抛出橄榄枝的行为视若无睹,依旧将自己称做是既定秩序的挑战者,他们将众多一般人视做基本前提的观念作为可质疑的对象,这些观念涉及的领域包括合理的信息结构、资产的本质、美国企业的义务以及人生的意义。他们希望互联网革命能够在他们的努力之下覆盖信息领域的每个角落,人类发送和接收到的所有信息包括视频和电影、电视节目、图书出版、报纸和杂志的印制发行以及电话产业都能够雨露均沾。

读者们可能会认为,像这样的分道扬镳不过是资本世界常有之事,不足为奇。普通的两家公司决裂或许不值得深究,但是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可不是普通的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是我们这个时代通信领域中的产业巨头和观念先锋,美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分享信息的方式和内容是掌握在它们手中的。

读到这里,读者们应该很清楚,这些公司和它们的同盟者开始在21世纪擂鼓作战,打的却是我们说到过无数次的那种老式战役。在本书的所有段落都可以看到这样非此即彼的较量:代表开放和封闭的对立产业阵营所展开的厮杀,去中心化和联合两方面的产业理念的碰撞。不过,比起之前的其他战阵,这一次敌对双方势均力敌多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