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父与子(7)

总开关 作者:吴修铭


狮熊争霸

印度神话中的神与魔常常变换不同的化身大战数个回合,归根结底却还是原来的两方在斗法。21世纪伊始,两大阵营的隔膜越来越深,信息产业的各个领域都曾发生过的观念交锋又变换阵容拉开了序幕,一边是谷歌公司和它的互联网同道,包括亚马逊、eBay和非营利性的维基百科,一边是苹果公司、AT&T公司和娱乐产业的联合企业。这种由来已久的产业战争又在新千年得到了全新的演绎,归根结底却还是开放的系统和封闭的体系之战,还是集中管理的产业秩序同分散组织的多样空间之战。两方面的对手都改换了模样,指挥官也换了一批,战争的性质和目的却跟从前没有两样。这就是循环现象的要义,即使是像互联网这样具有革新性和影响力的技术也无法消弭这种斗争,至多只能使其稍为缓和。

当时的信息产业已经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未来的一个时期必将是各大信息企业奋力争抢领地,并将竞争隔绝于自己的领地之外的时期。不过,某个狼群将最好的山谷作为自己的领地,并将其他狼群逐出该地也是一种领地战,却跟我们说的信息产业圈地战争的情况并不一样。听起来或许有些近于奇谈怪论,信息产业的这种战争更像是北极熊和狮子在争夺全世界的统治权。这两种动物在各自的生存空间都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北极熊在冰雪世界称霸,狮子在草原上称雄),而他们却想要突破自身的生存空间到其他地界试试身手、抢夺地盘。唯一可行的战略恐怕就是改变其他地区的气候条件了,于是北极熊开始设法让世界上更多的地方都覆盖冰雪,而狮子则要在冻原中变出亚热带稀树草原来。这样说可能非常滑稽,不过对于这两种肉食动物来说,自然法则要求它们必须如此。

在过去的几年里,同像维基百科这样非营利性的网站和亚马逊、eBay、Facebook一起,谷歌公司所作的努力就是想尽可能让现实世界变得跟互联网世界一样,任意两点之间都有清晰可辨的免费通路可以走,市场资本化、收钱办事的议院游说者所导致的各种等级制度和差别待遇以及由规模和资源集中所带来的其他特权都不复存在。而AT&T公司、娱乐产业联合企业及其阵营中的其他公司要做的则是完成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的遗志,迫使互联网产业俯首称臣。他们认为网络并不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而是人造架构,这种架构是许多大公司花费极大的代价以数十年之力辛勤建设成功的,因而这些大公司应该有决定网络未来发展趋势的发言权,而他们所希望的未来就是用规整的形式来控制网络连接和信息流。电话公司和有线电视公司希望人们尊重自己对互联网得以成立的必备条件的所有权,毕竟电线、带宽和电缆都是属于他们的。同样要求人们对所有权的尊重的自然还有那些版权所有者,他们担心在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辉的开放理念将所有的信息无限制地提供给所有人的时候,他们的正当权益将会无偿地成为牺牲品。该阵营的中坚力量坚持,如果修建一座桥梁是有成本的,那么撰写一篇小说自然也是有的。要想在信息领域获得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就必须接受这样的基本事实。也许信息就“应该”是免费提供的,但是如果创造和组织信息的行为失去必要的奖励机制,那我们也别指望能有更多、更好的信息问世。最终的胜利如果倒向这一阵营,那么21世纪的信息世界很可能成为20世纪的翻版,只是消费者目光须臾不离的那些带屏幕的产品更容易携带罢了。

这就是当今信息战争的大致情况。或者不为人知地,或者大张旗鼓地,信息产业的各个领域都在进行着这样的战争。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具体战役的情况吧。

苹果的背叛 2006年,哈佛大学的教授乔纳森·齐特兰做了一个惊人的预言,他认为信息产业在下个10年内必定会用新型的“信息设备”来代替个人电脑。事实证明,他一点儿也没有说错。但是他恐怕没有想到,在这次行动中吹响冲锋号的那位指挥官是谁。不过,又有谁能够想到,个人电脑的创造者苹果公司会首先起意要代替这种设备呢?从2010年开始,苹果公司与娱乐产业联合企业联合起来进行了一系列行动,从广义上来说,由苹果公司主导的这些行为就是对个人电脑所代表的理念的公然背叛。

在1997年的董事会政变中,乔布斯得以再度执掌苹果公司,当时的他根本没有放弃或者改变自己的企业理念,这些理念甚至可以说是被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乔布斯全盘否定了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的企业理念,并且在另一条道路上越走越远。2007年,他将苹果计算机公司更名为苹果公司,差不多与此同时,他故作姿态地拒绝为老朋友的自传《我是沃兹》(iWoz)写序,这些都是乔布斯锐意求变的表现。

2010年,随着3种漂亮而又完美的产品赢得了数百万用户的忠实拥戴,乔布斯同时控制消费者和产品的战略目标已经初步奠定胜局。个人电脑的篡位夺权者依次是iPod、iPhone和iPad,如果情况不发生变化,这些产品就将是21世纪10年代的信息设备。

从内部构造来看,iPod、iPhone和iPad其实都是计算机,只不过它们作为计算机的功能被严格限定在某些它们能够极为出色地完成的领域。在iPod身上这一点表现得很明显,这款产品专为播放音乐和收看视频而设计,使用者能够在其中获得视听的最佳享受。而iPhone和iPad的局限性则不易识别,两款产品都可以打电话、发送电子邮件、网上冲浪、阅读电子书,通过“程序商店”,使用者还可以下载具有各种功能的程序安装使用,这使得这两款产品看似功能无限。然而,消费者可能难以察觉,这些产品封闭的程度是个人电脑从不曾有过的,这是不争的事实。苹果公司确实也允许该公司外部人员在该公司的平台上开发程序,这是因为自从麦金托什机的操作系统被Windows系统打败之后,乔布斯意识到完全对外部开发人员封闭程序操作平台是自杀行为,而且所有外部人员研发的新技术和新功能都必须接受苹果公司的最终审定,也就是说这些产品在理念上跟苹果二代和在苹果二代基础上研发出的所有硬件产品的精神是完全对立的。

苹果公司新一代的产品不仅能够博得使用者的青睐,同时也绝对可以得到好莱坞的欢心。苹果公司与娱乐产业联合企业所缔结的颇为复杂的合作关系,使得该公司能够拥有固定的信息产品来源,这是竞争对手无法匹敌的优势,而苹果公司的这些产品因而在制造之初就秉承了促进这种合作关系的使命。苹果公司为了得到这些信息产品,即使并非完全地,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着合作者的知识产权。另外,苹果的新产品还很能赢得远程通信领域的好感。那些产品只能与一个信息传输者运行的设计,增强了被选择的电话公司的实力,不过这也是明码标价的。

苹果公司对于新研发的功能和应用程序的审核不只是停留在理念上,他们会采取实际行动为合作伙伴的利益服务。该公司所采取的首次大规模行动是对Skype软件进行封禁。Skype是一家通过IP网络提供语音服务的公司,该公司推出的一款软件能让使用者在互联网上免费进行通话,为避免AT&T公司长途电话业务的市场份额受到侵占,苹果公司禁止本公司产品使用该软件。2009年的夏天,苹果公司拦下了谷歌公司为iPhone设计的程序“谷歌之音”(Google Voice),这个程序保证某个电话号码被拨打的时候,该用户所有的电话都会同时响起。尽管在6个月前谷歌公司已经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而作出了让步(所有谷歌之音的用户都必须通过苹果公司指定的通信网络来拨打和接收电话,某些人所担心的互联网通话不会出现在该程序中),苹果公司依然对该程序下达封锁令,这充分说明这次封锁行为并非专为保护电话公司的利益,而是在设法避免给苹果公司自身的同类程序带来竞争,这些程序包括拨号器、语音邮箱等。从这个角度来看,苹果公司的作为实在有些气量狭小。然而,这样的封锁行动还远远没有结束,因此在iPad问世之后,《科技新时代》的专栏作家汤姆·康伦(Tom Conlon)撰文写道:“恐怕不用多久,苹果公司就要开始封禁电影、电视节目、歌曲、图书甚至网站。读者们可以把这句话当笑话听,不过如果真的相信这些不会变成现实,那就太天真了。”

这些事例可能并没有将意思表达清楚,有必要作一些简单明白的归纳:苹果公司的新产品用直观的界面将不可思议的丰富内容(视频、音乐和新技术)提供给用户,使得使用过程变成一种享受,确实都是非常神奇的产品。然而,这些产品的精神内涵同任何个人电脑都很不一样,更不用说是沃兹尼亚克的苹果二代了。在新产品的光环之下是对原先的突破性技术发明的理念的背叛,个人电脑设计的初衷是要赋予使用者权利,而不是去控制他们的。虽然这样的设计理念可能只对电脑爱好者具有吸引力,对于一般人来说有些无关痛痒,不过想想那种将巨大的权利交到每个人手中的想法,多少会让人打心底里叹服吧。比起来,iPod或者iPad的使用者的境遇就完全不同,他们手中的产品确实比10年前的个人电脑在计算机技术上要先进得多,不过这些产品是用来促进消费,而不是鼓励创造的。或者,就像康伦的慷慨陈词:“一旦我们用像iPad那样操作平台封闭的设备取代了个人电脑,我们就等于是用专制、审查和垄断取代了自由、选择和自由市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