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最好最坏皆北大(5)

与世界对话 作者:郭亮


大三第一学期的时候,俞敏洪得了肺结核,必须休学一年,卧床养病。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俞敏洪一下子懵了,好不容易赶上了班级的学习进度,勉强有了自己的“招牌”,却要休学一年。这一年的差距,他又要用多长时间的奋斗和煎熬才能赶上?

不过,冷静想想,老天也不算太无情。这一年的时间,也可以做许多事情,正可暂时摆脱课业的牵挂,好好读一些书。

读书与知识的关系是很微妙的。读书确实可以获得知识,但仅仅获得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多少学生十年寒窗苦读,不知获得了多少书本上的知识,甚至可以把文章背得滚瓜烂熟。但这些“知识”大多数在考试结束之后,变成一堆废纸,或者是学生脑海里的一些破碎的词句而已。

托尔斯泰说:“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什么是最有用的东西。”因此,通过读书获得知识是要有选择性的。一个懂得读书的人,能够将知识灵活地融入生活,进而改善生活、成就事业。

北大图书馆的藏书汗牛充栋,喂饱了精神饥渴的俞敏洪。他以平均一天两本书的速度,在一年内读了600多本书,将中国历史和文学典籍看了十之六七。《论语》《曾国藩家书》《资治通鉴》《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他对《三国演义》异常痴迷,将这本书奉为上经。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自己是“以半本《论语》治天下”,俞敏洪则是“一把广告刷打江山,一部《三国》治天下”。

汤显祖说:“不尽读天下书,不能相天下之士。”俞敏洪对《三国演义》的痴迷,使他对用人与管理洞若观火。这本书对于如何协调人际矛盾、如何做好管理者,都有莫大的助益。先期的读书或许缺乏实践,却是理论积累的宝贵阶段。俞敏洪正是有了这些积淀,才能在日后的变化中,总能够做到冷静沉思,然后作出正确的抉择。

正如一个人虽然精通计算机,但不一定能成为比尔·盖茨一样。书籍所提供的远远不止技巧,俞敏洪在大学期间并不满足于只掌握一种语言交际工具。

俞敏洪需要的,正是书籍中比技巧层面更深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智慧与理性、独立与思考。高尔基说:“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知识所给予人的精神财富,永远超出人的预料和想象。平日里或许你无所感觉,但在危急时刻,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力量。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技巧能够帮助你取得成功,但精神力量却能够帮助你维持成功,进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才是更为关键的。

北大遗忘的角落

尽管俞敏洪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却也只在成绩上有所奏效。但大学生活的另两大核心——友谊和爱情,对于他来说却是一片空白。

俞敏洪在演讲中说道:“北大5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我。”正是在屡屡的不得意中,他磨砺出了成功者所应具有的品质:孤独、忍耐和坚韧。他形容自己对爱情的渴望是“见到任何一个女孩都想扑上去”,虽是夸张,却也不无自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