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最好最坏皆北大(6)

与世界对话 作者:郭亮


俞敏洪很明白,无论自己再怎么努力,成绩再怎么进步,他始终有一道坎迈不过去。所有物质上的缺失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弥补,但心理上的缺陷却更难克服。俞敏洪最清楚自己的弱点,那就是自卑。

在北大,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不会说普通话,也不会吹拉弹唱,无论是谈吐或者是见识,都自然要比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略逊一筹。这些成长环境里“先天”决定的因素,在短短几年的相对隔离社会的大学生活里,是难以追补的。俞敏洪刚入学,就蒙上了《第三帝国的兴亡》这块阴影,并一直影响了他整个学生时代的心态。

因为自卑,俞敏洪不敢追求女生,也无从体会爱情的甜美与浪漫;因为自卑,他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英语和阅读上面,很少参加社团活动,平时打交道的也就那么几个人而已。毕竟,对于一个对社交没有太大信心的人来说,从书本中汲取知识从而获得成就感,要比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担心一言不慎而引来相处不快的感觉好得多。俞敏洪说:“我还养成了另外一个习惯,就是不善于和人打交道。首先我是从农村来的,普通话讲不好;其次又产生了自卑的情绪。所以,除了跟宿舍的几个人认识以外,跟北大的任何一个人都不熟。我在大学最大的损失之一,就是没有参加任何大学生的活动。后来我深深体会到,大学生的活动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它对一个学生锻炼自己的心志,锻炼自己开朗的个性,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没有学到这个东西。所以说,我在北大的5年,过了一种比较痛苦的生活。”徐小平曾这样调侃他:“我,北大团委文化部长;王强,北大艺术团团长;俞敏洪,观众,而且是大礼堂某个角落里的站票观众!”

很多年后,当俞敏洪回过头来看这段日子时,他坦言,自卑对于一个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自卑使人非常敏感,继而懂得察言观色,揣摩别人的心理。这种敏感一旦回归了自信,会形成一种更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去做事就更容易成功。”

不错,当一个人在乎外界的看法大过于自我认识,他会敏感地洞察并且“一日三省吾身”;对他人表现和反应的关注,是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当学会在交际中让对方感觉舒适时,俞敏洪的人际社交也得以渐入佳境,他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在慢慢地实现。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个美好的过程。

自卑还有一个好处。俞敏洪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自卑过,只是自大、傲慢,这个人一定很浅薄。”自卑让俞敏洪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够沉住气,比别人多想到一些,比别人多看到一些。

俞敏洪后来创办了新东方,从海外“忽悠”回来两位干将,从此新东方走向辉煌。但新东方这个高层和其他企业的高层都不同。新东方的高层人员基本都是俞敏洪的同学或老师,至少都是知识界的精英,他们对俞敏洪不存在上司与下属的关系,更不存在雇主与员工的关系。他们从来都是有话直说,并且不分场合,名正言顺,甚至在公司出现问题时,不管是谁的责任,都可以先臭骂一顿俞敏洪再说;即使当着学生的面,当着基层工作人员的面,也可以不给俞敏洪留面子。而俞敏洪硬厚着一张脸皮,表现出极高的素质和涵养。“任它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