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北大局外人(2)

与世界对话 作者:郭亮


这还不够,既然是民办教育机构,就要吸引更多的民众来参与。在纷乱经营的培训业里,俞敏洪拿出了营业收入的10%打广告——他从教师变成了营销大师。

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个商人。二者并不矛盾。然而,从一个中规中矩的大学英语教师变身为宣讲理想主义的商人,他也经历了艰难的转身。

思想传统、爱惜名誉的俞敏洪感觉自己是被逼上“梁山”,不得已而下海的。“为了挽回颜面,我不得不离开北大,生命和前途似乎都到了暗无天日的地步。但正是这些折磨使我找到了新的机会。尽管留学失败,我却对出国考试和出国流程了如指掌;尽管没有面子在北大待下去,我反而因此对培训行业越来越熟悉。正是这些,帮助我抓住了生命中最大的一次机会,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这是对羞辱的拒绝,更是对自我的挑战。

挑战的意义正在于困难与之相随。新东方的员工说,俞敏洪平时最喜欢的就是卡丁车、滑雪这类刺激的运动。在忍气吞声继续留在北大任教与接受挑战开创新天地之间,或许俞敏洪自己当时也没有意识到,为什么没有像他宣扬的那样“忍受屈辱”,而是选择了接受挑战。其实,大多时候,人的选择是性格使然。

挑战自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确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俞敏洪急需一个出口,而北大的处分正给了他这样一个出口。虽然看上去困难重重,但正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描述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则豁然开朗。”

俞敏洪自己有一个“成功三段论”,第一段就是“逾矩”。孔子说人要到了80岁才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俞敏洪则认为正好相反,“如果我当年落榜、留学失败、被北大处罚后接受大家的劝说安静地过日子,现在我可能是个农民,可能是个外语系副教授,我可能和很多人一样过着单位、社会为你设计的被动生活。”

万事皆由心动,心就是一个人的翅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有时候,与其说我们被制约在一个圈子里,还不如说是心把我们圈住了。只有敞开心灵的栅栏,抛开心中的禁忌,才能获得整个世界。冲出、抛开之后,你就会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原来生活可以更好的。

一条路走不顺畅,大可不必硬着头皮走下去,放弃原路,另辟蹊径,换一种思维方式,往往能使人豁然开朗,步入新境,也能使人从“山穷水尽”中看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这个世界上,谁能说自己一定要一条路走到最后?谁能说自己将来就一定干什么呢?即使我们为自己的未来划定了清晰的轨道,也会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或许从此改变我们的一生。每个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都可能偏离专业方向,都可能偏离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生活轨迹,关键在于能否冲破心中的禁锢,能否主动地把握未来。把握未来并不难,但首先要有勇气走出原来的生活。在原来的生活里,我们有太多的既得利益,有太多的牵绊。人最坏的习惯之一,就是舍不得放弃手里的东西。其实一个人只要舍得放下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就可以走出自己的海阔天空,享受那一片碧海蓝天。

今天,“皮尔·卡丹”的名字已紧密地与时装业联系在一起。殊不知,当初他是经营剧院的。尽管他雄心勃勃、苦心经营,却也难逃剧院倒闭的厄运。当他发现自己对舞台服饰有独特的审美能力时,便转向戏剧服饰设计,并获得成功,他本人也成为世界一流的服装大师。

遇到失败后,应当转换一下自己的思路:一扇窗子关闭了,另一扇窗子会开启;过去所有一切的结束,可能正是一个新目标的出发点。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