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于龙的民间风俗(3)

龙年说龙 作者:公隋


 

龙的巫术与求雨

祭龙求雨的习俗,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时悠久,明清时期官府还作了明文规定,每年立夏由县官出面组织立夏节、举行祭龙求雨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对龙的崇拜是很自然的事。因此,龙、麒麟、凤、龟连在一起称为“四灵”是吉祥物。

《封神演义》中说,东海龙王叫敖光、南海龙王叫敖明,西海龙王叫敖顺,北海龙王叫敖吉。神话传说中又说,龙分为青龙、白龙、赤龙、黄龙、黑龙五种,故称“五方神龙”。宋徽宗封青龙为“广仁王”,封赤龙为“嘉泽王”,封黄龙为“孚应王”,封白龙为“义济王”,封黑龙为“灵泽王”。开始,古人对龙的崇拜属于自然崇拜的一项内容,后来,龙从吉祥物变为神,变成王被隆重祭祀,其内涵就远远超出自然神灵崇拜的范围,龙本身也被神化了。

在云南民间,就流传着求雨的故事:

传说,西龙潭旁的村子里,有一个美丽漂亮的姑娘,经常去龙潭边洗澡,被龙王看中,龙王变成一个英俊的少年去姑娘家求婚,姑娘的家人一看少年一表人才,既诚实又有礼貌,就同意了。迎亲那天,龙王给姑娘家送了很多的聘礼,有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够姑娘家用一辈子,家人很高兴。村子离龙潭近,姑娘一上轿就到家。龙王怕人发现秘密,下了一场大雨,把送亲的人全部淋回家。

婚后,姑娘成了龙母,小两口恩爱甜蜜,如胶似漆,终日形影不离。姑娘虽然在龙宫里好吃好穿,但心中十分想念母亲,跟丈夫商量回家看望母亲,龙王也跟着姑娘一同前往丈母娘家。晚上睡觉,姑娘向母亲要了两把簸箕,又把窗户和门用纸糊严,不让外人看见他们。嫂嫂好奇,乘小两口睡下之后,悄悄把窗户纸舔开一看,有两条金晃晃的龙盘在簸箕里,吓得惊叫起来,姑娘成仙啦,姑娘成仙啦……龙王龙母被人看见真身,再也不能回家看望母亲了。

姑娘又托梦给家人,告诉他们说如果有事,就去龙潭喊她的名字,她就会帮着大家做任何事情的。第二年天旱无雨,田地干裂,虽然有西龙潭水浇灌着平坝的农田,但山上的地里长不出庄稼,百姓万分焦急,有人想起了姑娘的话。于是,人们备办了三牲礼品,猪头、公鸡、羊头和酒来祭龙王,祈求施雨救百姓。祭祀的仪式刚一结束,突然乌云密布,一连下了三天三夜的雨,旱灾解除了,庄稼有救了,百姓万分高兴。

为了纪念龙王施雨的恩德,人们就在龙潭出水的泉眼旁盖了一座龙王庙,塑起了龙王、龙母的金身,每年的立夏举行祭龙活动。

草龙求雨流传于上海松江,活动时间为农历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和当地的关帝庙会。草龙求雨的起源有一个传说。

相传唐朝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叶榭境内遭受了一场特大旱灾,土地龟裂,庄稼枯萎。百姓顶着炎日,长跪地上祈求苍天下雨,谁料老天无情,依然烈日炎炎,但却感动了八仙中的韩湘子。相传韩湘子是松江叶榭人,一日他途经家乡,从云端俯瞰,见乡亲父老焚香点烛,跪地长拜,触景生情,于是便逗留云间,吹起神箫,瞬间招来东海青龙。青龙在叶榭上空盘旋三圈,顷刻间天际乌云密布,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叶榭冶铁塘两岸喜得甘霖,禾苗重新吐芽。为了报答韩湘子“吹箫召龙”的恩德,人们将冶铁塘易名为“龙泉港”,并用田间未收的青秀禾秆,扎成一条条一米多长的“草龙”,翩翩起舞。

草龙求雨由男女十二人表演,其中信女四人,作农村妇女装扮,分别手捧蜡台、红烛、香炉,一女双手合十于胸前,步履节奏缓慢,面部神态虔诚。舞珠人为男性,农村青年形象,表情庄重,手握龙珠竿笛子,动作第七章草龙自然稳健。舞龙男子七人,装扮同舞珠人,分别执龙头、龙身、龙尾。道具均用稻草和竹竿扎成,表演者身穿蓑衣,头戴雨笠,足穿草鞋,穿戴的雨笠、披肩、草鞋均由稻草制成,构成了草龙的特有风格。

原始草龙形象比较简单,仅用稻草连接扎成结实的龙体,舞龙人数少至二三人,最多五人,演出时一般出龙两条、四条,甚至更多,常在庙堂和田野演出。出动草龙求雨时,引龙人不用龙珠,而是以箫代珠,只有在元宵灯会时,才增添龙珠及舞珠人,并在草龙侧旁配有“荡湖船”伴舞。

草龙求雨除序幕、结尾处,出现信女若干人手捧香案、跪地求神等舞蹈动作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求雨”、“取水”等内容。整个表现过程分为“祷告”、“行云”、“求雨”、“滚龙”、“翻尾”、“取水”、“返宫”七个小段。舞龙的主要动作有“行云”、“求雨”、“滚龙”、“龙钻尾”、“龙取水”等;舞珠的基本动作有“戏珠”、“亮珠”、“引龙”等;拜香队的主要动作则有“祷告步”、“叩拜”等。

草龙求雨舞蹈,表演风格深沉,动作迟缓。如“求雨”一段,龙身下伏,龙首仰天叩拜,动作呈停滞状,表现了老龙向神灵祈祷的情景。“取水”一段,则是龙体紧盘一团,龙首高抬反复不停摆动,以示老龙正在吸水。

形形色色的求雨巫术,有许多做法出于人们对动物特性的认识。与雨或水有关的动物,例如水鸟、青蛙或传说中的龙,它们常常成为求雨法术的灵物,而最突出者莫过于龙。《礼记·礼运》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所谓“四灵”其实就是四类动物的灵长。

龙在求雨仪式中的作用,甲骨卜辞中已有明确的记载。作龙求雨法后来一直是国家求雨礼的主要方式之一,历代正史礼志多有记载。民间也有的以草札为龙巡行求雨及禳除害虫。舞龙求雨之俗由来已久,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述,其具体措施已被赋予浓厚的五行相配色彩。据他说,春旱求雨,于甲乙日制作八条苍龙(一大七小),大龙长八丈,处中央,小龙长四丈(按,即大龙长度的一半,下仿此),位于大龙东方,龙头皆东向,其间相距八尺;舞龙者均为少年,共八人,先斋戒三日,舞龙时穿青衣。夏季求雨,于丙丁日制作七条赤龙(一大六小),大龙长七丈处中央,小龙长三丈五尺位于南方,龙头皆南向,其间相距七尺;舞龙者均为青年,共七人,舞龙时穿赤衣。季夏(按即夏历六月)求雨,于戊己日制作五条黄龙(一大四小),大龙长五丈,小龙长二丈五尺,也位于南方,龙头皆南向,其间相距五尺;舞龙者均为壮年,共五人,舞龙时穿黄衣。秋季求雨,于庚辛日制作九条白龙(一大八小),大龙长九丈处中央,小龙长四丈五尺位于西方,龙头皆西向,其间相距九尺;舞龙者均为鳏夫,共九人,舞龙时穿白衣。冬季求雨,于壬癸日制作六条黑龙(一大五小),大龙长六丈处中央,小龙长三丈位于北方,龙头皆北向,其间相距六尺;舞龙者均为老年,共六人,舞龙时穿黑衣。

在这些烦琐的制度中,所有涉及数字、方位、颜色、日期、长幼等的方面,都遵循着五行配对的原则。且不说舞龙能否致雨,仅仅从这些配对法而言,就充满着巫术的精神。

吴越地区的求雨方式各地略有不同,据说通常有“请龙”、“晒龙”(亦叫“烤龙王”)、“送龙”三个程序。请龙,就是由族长带领请龙队伍,备供品到水潭边叩拜,或由道士诵“催神咒”,直到“龙”浮出水面,或在土中找到“龙”为止。

所谓“龙”就是水潭中的小动物,如泥鳅、蚯蚓、跳鱼、鳗、黄鳝、乌龟、水蛇等,得一即可。获得后盛于绿碧樽,抬回村里,供奉于龙王堂或村庙中,然后率村民跪拜求雨。若求雨不得,则把龙王抬到烈日下曝晒!甚至叫骂,即晒龙。要一直晒到下雨为止。如果还不下雨,那就惨了,据说早年还有焚烧老爷的风俗。这同上文所述焚巫祝古俗非常相似。求得甘霖之后的酬龙活动即送龙。这些仪式已明显地宗教化了,但其中某些细节仍然保留原始巫术风气。

各民族“祭龙节”

在中国,许多民族都有祭龙节。从这些祭龙仪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民族风俗和信仰的相似与不同。

农历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古代叫“中和节”,我国汉族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在这一天要举行祭龙仪式。仲春二月,农事活动已经开始,正值需要雨水的季节,气候已渐温暖,民间认为这天蛇出洞。中国的龙文化认为降雨为龙所为,而二月二日这一天总是和惊蛰这个节气靠近。惊蛰的意思是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龙也从冬眠状态醒来,抬起头将欲升起,开始行使降雨的职能,从此雨季来临。为了使龙顺利结束冬眠回到人间负起降雨职责,民间在这一天要举行祭龙仪式。最常见的祭龙仪式是撒灰,以撒下的灰线引龙回归,称“引龙”。

彝族的祭龙节也是二月二这天。彝族全村人到村外密林有水地方,杀猪宰牛羊举行“祭龙”仪式,野餐。餐前,毕摩面对泉水诵经祈祷,求“天龙”多下雨,“地龙”多吐水。当年风调雨顺。新中国成立后,“祭龙”活动停止,只举行野餐和歌舞表演。其实,不光是彝族,在汉族地区,二月二这天也有“祭龙求雨”活动,在过去,人们在这天组成求雨队,扮演龙王、观音,伴奏喧天锣鼓上街“求雨”。沿街居民执水酒敬龙王、观音。祈求当年风调雨顺。新中国成立后已停止。

藏族祭龙节祭的是拉萨布达拉宫北面的龙王潭中的龙王,在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举行。据说拉萨在很早以前是一个很大的湖。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都要用一个属虎的小孩子被当做祭品,扔到湖中去。后来,在一个叫果卡的国王统治拉萨(今拉萨北郊娘热乡的山上留有果卡王宫殿废墟)。有一年藏历四月十五日就要到来时,果卡王命令大臣们去找一个属虎的小孩,于是大臣四处查找,结果找到高僧勒巴罗珠的一个小弟子,名叫布穷顿珠的属虎的小孩子,把他带到宫中,在藏历四月十五那天,把布穷顿珠扔到湖里作为祭品。过了很久,布穷顿珠来到果卡国王面前,请求国王把他心爱的公主嫁给他为妻。国王看着他惊奇,又不知如何是好,以为布穷顿珠是神,就答应把公主嫁给他。从此,国王就禁止把属虎的小孩扔进湖中作为龙的祭品,改用上等食物作祭品。这就是拉萨的祭龙节。另一种说法是,在修建布达拉宫时,龙王献出了大量的石土建筑材料,为了表彰龙王的功德,在湖中修了一座寺庙,以此供奉龙王及释迦牟尼,定为藏历四月十五日将上等的供品扔进潭内,以此报答龙王。

水族在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属蛇日)举行隆重的祭龙活动,叫祭龙节,也叫祭天节、祭水口神、祭龙潭、祭坝塘、三月三(但不一定就是这一天,而是三月的第一个属蛇日)。这一天黎明,各村寨就到自己的祭龙地点去杀猪或杀羊祭龙。补掌一带的水族到补掌河源头龙潭(在石山脚村)边一棵大树下祭龙。供品用猪一头、鸡一对(一公一母)、纸钱100张、香100炷等。摆在树下的两块大石板上。祭祀的具体对象是:龙王小姐、龙王太子、龙公、龙母。祭祀时选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也叫老摩),用水族语言祷告,念拜词,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潭出水大、无灾无难、六畜兴旺。老摩在念祝词或请时要看卦(用牛骨或树棒做成)是否顺当,如不顺当就要再祭一次,直到卦顺。节日前,各村寨都响起过节的铜鼓声,家家户户都收拾得整齐干净。祭龙节过三天,这三天内不下地劳动。祭祀结束后,穿着民族盛装或其他新衣服的男女青年竞相邀约对歌,满山遍野,你唱我答,共对歌三天,所以这个节日又被称做“对歌节”、“山歌节”。中老年人在这几天内走亲访友。青年男女则成群结队地走村串寨,跳舞、对歌、摆白,互寻配偶或建立恋爱关系。

在壮语中,祭龙叫“合处”,祭龙节是壮族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龙日,或农历三月的第一个龙日,壮族村寨一般都以一村一寨单独举行的方式进行祭龙活动。节日前,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召集各家各户相商,筹措经费,有的村寨则按户数人头摊派,由各户轮流主持,主持者称为“龙头”。节日当天,主持人带领一些身强力壮的人在寨子边的榕树下杀猪杀鸡,准备祭奠物品。传说,辰龙变为树就是榕树。祭“龙树”,多数也就是祭榕树。没有榕树的村寨,还可以选黑皮树、麻栗树、榔树做“龙树”。但这些树必须长在村边寨头,而且要枝叶繁茂、高大挺拔、生机勃勃。由于龙树是神圣的象征,因此平时不准牛马猪狗靠近,更不准孩童攀爬玩耍。祭奠龙的祭词各村各寨均有不同,长短不一,念唱有别,不过主旨不外乎乞求上苍保佑,普降甘霖,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户户平安等。

关于祭龙节的由来,有这样一则传说:

古时候的勐雅,森林茂密,浓荫蔽日。每年农历二月间,山林里窜出很多野兽,返青的稻苗被吃个精光,人畜被咬死咬伤的不计其数,勐雅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荒要饭。有一年,一个聪明又勇敢的傣雅小伙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叫大家编了许多竹笼、竹链,染上鸡、猪、鹅、鸭的血,在二月属牛日这天拿去挂在田间,插在地头和路口。夜间,山林里窜出来的野兽见到染血的竹笼、竹链,都不敢接近庄稼和村寨,渐渐地远离了庄稼和村庄。一段时间后,原来的竹笼、竹链破烂了,野兽又陆续来危害人畜和庄稼。五月初五这天,小伙子再次如法炮制,并采来许多像利箭的菖蒲叶插在各家各户的门头上,连每个人的头上、腰间都插满菖蒲叶。夜间,人们热热闹闹地围坐在寨头的火堆旁喝酒猜拳,弹弦对歌。野兽窜入田间、地头和路口的竹笼、竹链旁,远远看见燃烧的火堆和全身插满“利箭”的人,就不敢再来骚扰了。后来,傣雅人年年这样做,结果人畜兴旺,五谷丰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