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被扰乱的内向性格

一个人的狂欢:内向性格的力量 作者:(美)罗莉·海尔格


也许,感受社会价值观脉搏的最好方式,就是看看我们自己是怎么把孩子带大的。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还没见过一个小孩因为太好交际而被父母带来诊疗,父母们也不会为了孩子好交际、不能进入自己的内心生活而烦心。然而,大多数小孩被带来诊疗却是因为他们不太说话,朋友只有那么几个,老喜欢一个人待着——因为他们内向。平心而论,这些孩子当中有很多的确有问题——但问题通常都不在于这些孩子。

今天的孩子大都是在群体的背景下被抚养长大的,从日托班到学前班再到学校,在他们的空闲时间里,我们都给他们设定了玩耍的时间,或者赶着他们去跟邻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遵循着“越多越好”的规则,父母们力求介入孩子们的生活,看着他们做更多的事情。在这种道德标准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活动被监控,发展方向被设定,活动时间被安排好——整天都是紧张兮兮的。如果一个小孩说“真无聊”,我们就认为他是想要娱乐一下。然而乏味无聊是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奏。那些不能忍受无聊和独处的孩子们对外界的刺激上了瘾,在还没有体验各种内容丰富的可能性之前就匆忙选择了某种东西填补空白。当一个孩子想逃离过度的刺激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父母们更倾向于把这看做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健康的、重新充电的方式。

等孩子上了学,他就更无处可藏了。对那些天生聪明但是没有受到充分刺激的孩子们,学校已经有所举措,可是对那些受到过度刺激的内向的人却不曾作出任何回应。我见过有些这样的孩子被送来接受治疗。他们不是极度活跃,也不是目光茫然;他们只是觉得教室里太吵,而且感觉被那些极度活跃或者好捣乱的孩子闹得心烦。正像我们预计的那样,这些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案:“要是能一个人单独学习,我就很舒服了。”有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告诉我说她喜欢考试,因为考试的时候很安静,大家都在自己的空间里忙自己的事。尽管成绩不及格,老师还是让她通过了考试,因为这是她打破纪录的最好成绩。然而他们却没有给她提供她想要的那种安静的环境。这些被过度刺激的孩子,有的选择了“笨班”,因为至少在这样的班里没那么多人;有的通过“在家学习”项目茁壮成长;有些则通过一些精神治疗的渠道获得了帮助。大部分孩子都学会了在不能独处的时候该怎么办,也适应了嘈杂的环境,尽管心里还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许多内向的人心里都挥之不去。

上述每一条解决办法都是有代价的。你可以放弃你的内向,也可以保持内向但同时把它视为心理问题去接受诊断,这两样取哪个更好呢?性格内向的孩子对独处的请求看起来好像要么没人理睬,要么就是需送去治疗。

那么如果这样的孩子回到家后需要解压,又会怎么办呢?现在很多小孩都喜欢玩电脑或者看电视。我曾在美国儿科学会1996年的一期时事通讯里读到过一篇文章,题为“我们是否面临着‘网络内向’的一代?”该文暗指网络制造了内向的人,而且是一个明显的危险产物。父母们听到这样的警告后,都很负责任地把孩子们从电脑前拉走,让他们去给朋友打电话。当然了,电子游戏和网络可能是不好的习惯,但是也许只有在那儿,许多内向的孩子才能在他们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时间表里保留自己的一份私密与独立。如果孩子想要独处,也许较好的办法就是限制他上网的时间,让孩子一个人待着。

即便是那些获得他人支持的内向者也感觉被剥夺了某些权利。我一个朋友的女儿就是这样一个内向的人。她聪明、有创造力,学习很好,她的父母也允许她可以单独一个人待着。这个小姑娘有机会做了MBTI测试,当看到测试的结果用了些健康的字眼来描述她的内向偏好时,她流下了宽慰的眼泪。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以及自己身上最优秀的品质,这种力量能压倒一切。她看到了自己,而且很喜欢自己所看到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