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规模经济效应助推家电产品价格下降(3)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 作者:(日)吉本佳生


当然,像电视机这样的家电产品,同一类产品重复生产次数越多,由品质管理的提升所带来的成本降低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经验曲线效应的作用。这也是家电产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价格下降的原因之一。

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与海外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当我们前往家电超市的电视机卖场时,会发现各种品牌的平板电视机琳琅满目。但是,其中最受欢迎的品牌,液晶电视当属夏普和索尼,等离子电视当推松下电器(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的情况)。

各个公司的销量在这些产品的总销量(金额或数量)之中所占的比率被称为“市场占有率”。液晶电视与等离子电视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夏普、松下、索尼),在平板电视机市场需求急速增加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同时,也会出现因无法获得预期收益而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退出市场的企业。这种现象也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来解释说明。

前文已经指出,生产10万台电视机的平均成本为20万日元,生产30万台的平均成本为10万日元。如果任何一家企业都在这种成本结构下进行生产,那么与每家公司各生产10万台相比,一家公司独自生产30万台的平均成本显然更低。前一种情况下每家公司的平均成本都是20万日元,而后一种情况下公司的平均成本只有10万日元。

如果在同样的成本结构下,A公司生产30万台并上市销售、B公司只生产10万台上市销售,那么结果会怎样呢?面对平均成本只有10万日元的A公司,平均成本为20万日元的B公司在价格方面没有任何优势。A公司即便以15万日元的价格进行销售也有利可图,B公司如果为了与之抗衡也以15万日元的价格进行销售,就会出现巨大亏损。

这样下去,也许B公司很快就会从这场竞争中退出。A公司将B公司从市场之中驱逐出去之后,可以继续扩大自己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在增加利润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降低平均成本。而且,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售价不会下降太多,利益率也会随之提高。

2007年2月10日,时任夏普公司董事长的町田胜彦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的采访时曾经这样预言道:“能够高效地生产40英寸以上液晶电视的生产线都集中在索尼与三星的合资公司以及夏普手上。所以今年液晶电视市场不会出现像去年那样急剧的价格下滑。”

而且,2006年在日本国内分别取得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市场占有率第一位的夏普与松下电器,在进入2007年时都宣布了新的设备投资计划,希望以此将竞争对手彻底打垮。另一方面,在等离子电视领域被松下电器远远甩在后面的先锋和日立,则在2007年宣布工厂的扩建工程延期,竞争对手之间的强弱立刻明了。

对于那些善于利用规模经济效应的企业,缩小竞争对手的生产规模并迫使其退出市场,尽可能地提高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它们的最大目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