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国维:拖着“小辫子”的清华国导(1)

清华传奇 作者:吴清军


大师生平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近代国学大师。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2年因病归国,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1906年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逃居日本京都,以前清遗民处世。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1925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并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拖着“小辫子”进清华

作为中国近、现代之交的杰出学者,王国维学贯中西,博闻强识,不到四十岁,就已成为中国最顶级的学术大师。在短短二十余年间,他涉足哲学、文学、史学、美学、伦理学、文字学、考古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几乎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第一流的成就,被人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鲁迅先生曾这样称赞他:“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郭沫若也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留给我们的是他的知识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院,准备聘请胡适为导师,胡适谦逊地拒绝了,他说:“非第一流学者不配做研究院的导师,我实不敢当!”后来,胡适转荐了几位真正的大师级人物,其中就有当时名震东洋的王国维。同年,王国维接受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一职,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从此,清华园中就多了一位拖着辫子的传奇式人物。

提起王国维的辫子,清华园几乎无人不知。每当看到一个拖着小辫子、头戴一顶瓜皮帽的背影,大家便知道是谁了。清廷在的时候,王国维曾将辫子剪去;清廷亡后,他却把辫子永远地留上了。有一次,一位日本学者来到清华,门房的人问找谁,来者便说:“我找那位拖着小辫子的先生。”门房的人听了竖起大拇指说:“你真了不起!凡拜访那位留辫子的先生的人,都很了不起!”可见,王国维的辫子已经成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标志。这条辫子跟随他从东洋到清华,从未剪过。每天早晨漱洗完毕,王国维的妻子就替他梳头。有一次,妻子因为手头事情忙忘记梳头,之后便对他说:“人家的辫子全都剪了,你留着做什么?”王国维的回答很值得玩味:“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

王国维一向不重视仪表,天冷时一袭长袍,灰色或深蓝色的外罩,常系一条深色汗巾式腰带,上穿黑色马褂;天热时穿熟罗(浙江特产的丝织品)或夏布长衫。王国维平时只穿布鞋,从来没有穿过皮鞋。无论何时,头上总是戴一顶瓜皮小帽,即便是寒冬腊月,也不戴皮帽或绒线帽。当时,清华园中的新派人士不在少数,大多人都是西装革履,只有王国维依旧保持着前清遗老的风貌。尽管满校园的人对此议论纷纷,可他却满不在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