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闻一多:清华是起点也是终点(1)

清华传奇 作者:吴清军


大师生平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美术家、民主爱国人士。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活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联。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1922年7月赴美留学。1925年夏,从美国留学归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前往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此后一直在清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在革命烈士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上,作为民盟成员的他作完“最后一次讲演”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清华十年,以“留级”为荣

闻一多的家乡在湖北浠水,是一个非常闭塞的地方,当时,中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大学。梁实秋说过:“闻一多的家乡相当闭塞,而其家庭居然指导他考入清华读书,不是一件寻常的事。”

1912年,闻一多正式进入清华学校读书。在闻一多的一生中,清华是他的精神家园,他在那里读书,后来又在那里当教授,他早年的民主思想萌生于清华,中年时,他的民主精神又在清华成熟。没有比清华对他更重要的地方了,清华是他的起点,也是他的终点。

闻一多报考清华那年,清华只在湖北招4名学生,当时的作文题目是《多闻阙疑》,正好应了闻一多名字的来历。少年时代的闻一多,读过不少梁启超的文章,文风也颇有几分梁任公的神采,他的作文得到了主考官的一致赞许,但由于其他成绩平平,只被清华录取为“备取第一名”。当时的清华学校,中等科4年,高等科4年,前后共8年,学生在14岁以前进入,招生名额按各省分担赔款数额分配。入校学习8年后,全部资送美国留学。

本来,闻一多应该在清华待8年,但是他因为英文太差留级一年,而后又因闹学潮再留一级,所以前后一共10年。清华的10年,是闻一多一生中最重要的10年。梁实秋说:“他的同班朋友罗隆基曾开玩笑地自诩说:‘九年清华,三赶校长。’清华是八年制,因闹风潮最后留了一年。一多说:‘那算什么?我在清华前后各留一年,一共十年。’”从这些玩笑式的言谈中,可以感受到清华对闻一多那一代人的吸引力,他们以能在清华多待几年为荣。

执教清华,诗化教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闻一多单身前往已南迁长沙的清华大学任教。两个儿子立鹤、立雕,则和母亲随祖父母回到湖北浠水老家,而老家没有小学,兄弟俩的读书成了问题。闻一多写信给父亲闻固臣,请他教孙子读四书:“男意目前既不能学算术,则专心致力中文,亦是一策。惟欲求中文打下切实根底,则非读四书不可。……男意鹤雕亦当仿效。曾见坊间有白话注解本,可购来参考,以助彼等之了解。纵使书中义理不能真实领会,但能背诵经文,将来亦可终身受用不已。”时隔两天,他又专门给两个儿子写信询问学习情况,并再作叮咛:“上次写信给祖父,请教你们读四书,不知已实行否?在这未上学校的期间,务必把中文底子打好。我自己教中文,我希望我的儿子在中文上总要比一般强一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